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尤其是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论文、论著颇多,近日阅读2000年1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宇、周棉主编的《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一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从内心为年青一代的成长而高兴。该书锐意创新,能突破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般范式,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研究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很多观点、看法颇有见地,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陈军 《文教资料》2011,(17):64-65
自唐代中叶伊始,陆上丝路因受交通阻塞迅速衰败,而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以及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海上丝路开始蓬勃兴起。唐代的海上丝路主要有东海(今黄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东海航线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朝鲜和日本,南海航线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唐代的海上丝路交换的不仅仅是丝绸、瓷器等商品,它更是世界各族人民灿烂文化和宗教、艺术、风俗等交流的桥梁,为世界各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为鼎盛的朝代之一,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度发达,先进的技术和灿烂的唐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入唐学习,留学生教育的兴盛前所未有,其完备的留学生教育系统在入学标准、学习内容、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对当代留学生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始于鸦片战争,留学生群体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学堂赴欧学生和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群体通过介绍和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交流和往来中,中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力求全面地综括这些人群载体及其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获得对唐代对外文化交流这一论题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时期,中古先民通过丝绸之路同周边及以远地区的各民族进行了频繁的物质、精神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我们从唐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内容的特点进行阐述及概括,看到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展现的双向性、民俗化、本土化、渐进性和回流性的特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大规模引入了外来植物、动物以及宗教,中原各种科学技术、动植物物种以及先进的礼俗文化也传入西域诸地;在彼此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影响下,经过长时期的磨合,异域文化在中国扎根并衍生;外来物质文化和异域艺术、宗教等也对丰富中华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隔膜,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唐代西州的官学——唐代西州的教育(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封建教育体制臻于完善的重要时期,研究唐代的教育制度对准确把握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体制,以及与之密切相关且影响深远的选举制度——科举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吐鲁番文书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地方教育的实施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关西州教育的材料为线索,从官学、私学及教材三方面对唐代西州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一考察,兼及唐代地方教育的某些方面。限于篇幅,文章主要讨论西州的官学,私学及教材问题拟另详他文。  相似文献   

8.
唐作为中国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同时也是书法艺术正规教育的开创时期。在史书中书法家数以千计,硕果累累,唐书几乎可以与唐诗相媲美。在贞观群臣的大力倡导、推动下,唐朝政府在科举中首设书科考试,开办书法学校,设置书法专业课程、书法教师,编定学制。在我国文化史上,唐朝政府首创了书法艺术的正规教育。在办学、招生、应试、教材、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一整套的成功经验。对今天我们的书法教育的开展、普及、提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和书法私学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寻绎论证。探寻唐代书法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孙新平 《双语学习》2007,(6M):19-21
在日本大学里,针对留学生的日语教育通过设立异文化混合班,有效地促进了异文化交流,使留学生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下,通过异文化的交流与实践,自我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11.
在日本大学里,针对留学生的日语教育通过设立异文化混合班,有效地促进了异文化交流,使留学生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下,通过异文化的交流与实践,自我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源于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来自文化交流。在运用回归统计方法对135个国家和地区2058名来华留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正向显著影响其对中国文化认同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在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中,学校支持感发挥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化有强弱之分,在历史长河中,文化也表现出优交劣汰的现象。但是在文化交流中,两种或是多种文化能否共存,不仅是民族选择文化的结果,还有国家强制力的参与和干涉。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土以后,特别是在唐代,日益中国化的过程中充满了国家的强制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将他从西方“拿来”的怀疑精神、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方法等文化思想用以沟通、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张扬了“启蒙与再生”的文化交流精神,对促进中国文化、学术和教育的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意义。作为一位对自由和民主怀着终极期望的世界化启蒙者,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那片精神息壤,孤独地求索和守望,终生不息地进行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理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国子祭酒是唐代中央官学———国子监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唐代,他不仅只是一个文化官员,而且扮演着文人在政府机构代言人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被视为一个时代最高学术水平的体现者,其任职人员的情况不仅能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水准,而且也能反映出某个阶段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以及对待儒学的态度。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国子祭酒人员的变动即反映出唐代统治者对待儒学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三百年的历史中,科举、教育、选举三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其中又以科举和教育的关系为最。科举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改革,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上,而这些改革的进行,对当时的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一,官学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儒家经典的教育)受到了影响,官学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干扰;第二,官学中监官、学官的地位下降了,作用被削弱,随之而来的是官学的教育管理如学官的选任、生徒的管理出了问题,学校的重要性也随之削弱;第三,官学的发展受到影响,出现萎缩、停顿等发展的危机,同时,也使得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17.
18.
《神州学人》2012,(5):17-18
赫尔辛基大学一年一度的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晚会暨国际晚餐活动于3月30日晚举行。由于2011年该活动的成功举办产生了良好的影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元素总是组织在一个文化系统里,按照某种方式和法则组织起来。必须看到各文化元素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中性的文化因素,也有较直接地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因素。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其汲取过程极其顺利;而对外来文化的另一些因素,则表现出“消化不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崇尚教化,尚文不尚武,即使是典章制度、行为方式这一层次上的文化,其向外的传播方式,也大多是潜移默化的“融入”而非高压下的“同化”。  相似文献   

20.
泉州方言不仅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见证。本文通过对部分日语词语音和泉州话音的比较以及所列举的部分方言借词和外语借词,说明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