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时期迅猛崛起的报告文学 ,是当代纪实文学文体的出发点和生长源。在报告文学中 ,作为文学“异己者”的 ,是新闻。 80年代中期以后 ,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淡化新闻性 ,一些新的“异己者”进入纪实文学取代了新闻的位置。它们是社会调查、政论、历史。文学与社会调查、政论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当代纪实” ;与历史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历史纪实” ;而纪实文学对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回归 ,产生了新的文体“纪实小说”。通过对这些文体的考察 ,可以认清当代纪实文学文体演进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2.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女性文学中,女作家赋予“梅”这一文学意象以丰富的内涵,表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主要从宋代女作家对“梅”的审美视角、审美追求和审美主体三个方面来观照宋代女性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鉴别。在文学鉴赏中,想象的再创造活动是鉴赏者由表及里感受审美意象的主要方式。鉴赏者借助想象的再创造,在自己头脑中再现审美意象。随后,继续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深入体会审美意象的内在含义。离开想象的再创造,鉴赏者就无法深入鉴赏作品中的审美意象。这种想象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它是逐步深入,贯穿始终的。鉴赏者从“形”到”神”再到“意”,逐步深入地感受审美意象,都要通过想象的再创造。读者鉴赏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5.
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科学的文艺学与文学的文艺学之分。但从整个文艺学的知识构成来看,它一方面不可能成为达到完全认识“文学”的科学;另一方面还导致知识与文学创造能力的分离,因此文艺学不能成为“学”,而应通过“审美意象”的体悟,获得文学的本体存在─—诗性。体悟文学(不是学文学)是获得诗性、拥有文学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科学的文艺学与文学的文艺学之分。但从整个文艺学的知识构成来看,它一方面不可能成为达到完全认识“文学”的科学;另一方面还导致知识与文学创造能力的分离,因此文艺学不能成为“学”,而应通过“审美意象”的体悟,茨得文学的本体存在——诗性。体悟文学(不是学文学)是茨得诗性、拥有文学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所有的艺术门类 ,比如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都是以审美意象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是 ,由于各自使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塑造艺术意象 ,因此 ,不同的艺术载体就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研究 ,这不同的艺术载体就是不同的艺术符号。那么 ,文学的艺术符号就是文学语言。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作用及抽象性特征 ,又使其美学功能尤为突出 ,给人的美感更加生动、深刻和丰富。一、语言艺术符号“能指”的美学功能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一种将作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化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8.
我们承认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但并非所有的意象艺术都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表意之象并不只是“观念意象”,而是蕴涵一定的“审美意味”。“审美意象”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本质,在于它的蕴意性,即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对象所凝结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审美意象结构是文学审美解读的核心概念。尽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各具其特点,但如何实现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由表及里的过渡,则离不开审美解读。对审美意象结构解读基本程序的探析是文学审美解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审美意象与孔子的意识发展韩晖“意象”是文学审美的特质,是窥测人物意识流动必不可少的仪器。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缺少意象,便失去了进入文学殿堂的资格。《论语》作为流被千古的圣贤之作,不仅被儒者奉为经典,亦为后世树立了文学典范。原因何在?固然仁者见...  相似文献   

11.
在德勒兹的著作中,哲学家的名字和文学家的名字总是如影随形,这不仅是德勒兹个人的写作风格,也是他致力于"批评与临床"计划的一种策略。"生命"作为德勒兹文学理论的内核,不仅具有医学意义,更具有哲学意义,即文学是关乎健康的事业。同时,德勒兹将疾病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一同考察,建构了文学症候学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佛家为传法布道、教化度脱,以“智巧”、“方便”参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故事作喻,同时又创造、发明了许多成语、辞汇,使经籍中的文学性因素大为增强。这些因子有不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转化为文学创作语言的源泉。辽金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佛经禅典移植而来的话语。这一现象突出地反映了佛禅对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影响。系统考察、研究辽金文学作品中的佛禅话语的使用和表现,可从特定的侧面揭示本时期佛禅浸润文学之状况及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学作品教学中,我们必须针对学反映社会人生所具有的形象性、间接性等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力求使作品内容与形式形象生动、具体化地呈现,以达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作品欣赏过程,进而学会欣赏、逐步提高欣赏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结合霍桑的《红字》来分析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宗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宗教探究的主题往往成为文学作品关心的话题;2.文学作品对宗教形象的借鉴与超越;3.文学作品的结构常常反映出宗教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界内一个争议巨大的话题。在文学的本质保证文学作品的纯净度、而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展现现世价值观的情况之下,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注定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孪生体。二者在相互的矛盾与统一中完成文学的表达与升华,让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现实存在意义,并且随着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冲击程度的加剧,文学在道德、哲学、伦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剖析与揭露,致使文学发展加快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回硕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世代相传,也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与翻译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而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分析了翻译文学与国别(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对翻译文学归属问题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文学史是西藏僧人在佛教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学的历史。藏族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几乎都涂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文学历史上,许多著作兼具历史、哲学和文学特征于一身,而且作者本人亦是僧人兼文学家、诗人、思想家,这种共生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藏传佛教文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佛家为传法布道、教化度脱,以“智巧”、“方便”参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故事作喻,同时又创造、发明了许多成语、辞汇,使经籍中的文学性因素大为增强。这些因子有不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转化为文学创作语言的源泉。辽金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佛经禅典移植而来的话语。这一现象突出地反映了佛禅对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影响。系统考察、研究辽金文学作品中的佛禅话语的使用和表现,可从特定的侧面揭示本时期佛禅浸润文学之状况及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文学边缘化对文学而言,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难免有消极影响。就文学边缘化的实质来看,它至少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有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作家的自由创作;有利于大众参与文学创作。但是,文学边缘化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市场化对文学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文学作品的质量下降趋势明显;读者审美能力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越来越为人所关注。超文本链接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品,也使得网络文学在文本结构、角色定位、审美愉悦甚至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命题和概念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的改造。这既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