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已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就拿电视来说,目前我国约有3000个频道,观众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180分钟。其中更换100次频道,这就意味着观众注意力高度分散。电视媒体竞争,新闻无疑是主战场。那么,电视新闻大战,以何取胜?有什么东西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电视新闻上呢?当然有许多东西有许多办法,但有一种稀缺的新闻资源很值得我们去开发利用,那就是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不可预知性”。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正从“广播”走向一种全新的融合形态媒体“宽带”.新的媒介环境对电视新闻生产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改造新闻生产的流程以适应“宽带播出”的需要.本文从“延展新闻”和“流程再造”的角度研究了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功能研究是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电视传播艺术怎样才能发挥对电视生产和传播的功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电视传播艺术的最核心的功能提高电视生产与传播的“效率”,提升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品格”,进而对“效率”与“品格”进行了概念界定,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龚劲  邱艳 《新闻前哨》2009,(8):76-77
在中国电视期盼大规模改良和创新的今天,关于电视“克隆”,目前大致有两种声音:一种坚决反对“克隆”.认为它阻碍了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唯有创新才是出路:另外一种则认为“克隆”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美国电视与中国电视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是因为中美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危机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美国电视很长时间以来是中国电视模仿学习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我们和美国电视的差距至少在三十年。就内容生产层面来说,美国电视处于"中年"危机,中国电视处于"青春期"危机;就产业化程度来看,美国电视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市场运作规则,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文章提炼出中美电视的十大差异,通过比较中美电视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中国电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冷凇 《声屏世界》2013,(9):21-22
区别于传统行业中永恒不变的基本原则与规律,电视观念几乎月月更新、年年颠覆。中国电视在经历了“制作人时代、制片人时代,如今正经历着向策划人时代演变”(胡智锋先生语)。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说明了策划的重要性,新观念与好创意的实践对各级电视台的竞争已成为重中之重。一时间,策划案比比皆是,创新成为关键词,各台争相举办的创新大赛逐渐增多,很多台领导期待在众多的方案中沙里淘金,但问题也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7.
刘悦 《声屏世界》2014,(2):50-52
在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白热化的竞争之后,大家越来越认同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电视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受制于注意力,电视品牌的经营实际上就是注意力的经营。一言以蔽之,这是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于是,不管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大家的目光都在整齐划一地直指“注意力”。在炒作“注意力”概念过程中,往往还连着诱人的“经济”二字。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争夺到足够数量的“眼球”,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营销(Attention Marketing)成为关系到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电视媒体要如何做好注意力营销?  相似文献   

8.
过去电视经营者总是强调“观众请注意”,现在这句话已经被“请注意观众”所取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麦克·古德海波也曾指出:互联网时代,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对于电视经营者而言,在如今电视频道、节目数量众多,收视信息较多重复的现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及业界对电视活动的认识与界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视域:一是作为媒体社会协调活动或公关活动。CS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主编的《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7》中专门辟有一个“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大型活动扫描”专题,将电视媒体活动定义为“一项以电视媒体为平台,电视传播为渠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员参与的社会协调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李蓁 《声屏世界》2006,(4):46-47
最近几年,观众对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不满声、抱怨声渐渐增多,普遍认为电视晚会节目同质化、模式化,新作不多、新人不多。这主要是创作人员缺乏深入生活,缺乏创作的源泉,从而未能有效地对晚会节目的内涵作深度的挖掘。如何使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具有思想性、可看性、艺术性,关键是看电视文艺工作者是否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做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只有做到“三贴近、三深入”,电视文艺节目才有生命力,才有鲜明的时代性。电视文艺作品,是否做到“三贴近、三深入”,有三个问题需要电视工作者重视。1、注重受众主体的审…  相似文献   

11.
张阿林 《声屏世界》2009,(10):46-47
随着“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等境外强势纪录频道的进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爱好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走,留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和收视率开始萎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境外纪录片的猛烈冲击。中国电视纪录片作为民族文化的最佳记录载体怎样走向市场?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融入新的时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兴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Big Data)领域的权威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重大转型。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①“大数据”对传媒领域的影响日益突显,尤其是对电视新闻业的冲击极为明显。一方面,大数据渗透到电视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建构电视新闻生产的现实语境及历史命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拓展了电视新闻生产的纵深维度。毋庸置疑,“大数据”在解构电视新闻生产模式的同时,推进了电视新闻生产的“数据化”转向,信息图标新闻以及预测性新闻由此不断加强。当然,电视媒体要善于把握大数据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与新媒体展开全方位合作,让电视新闻生产在策划、制作与播出等方面不断刷新升级,成为中国电视的显要标识以及传媒领域的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13.
融合时代的中国电视史研究应当兼具历史意识和当代意识,以此保持观察力与责任感。本文主张一种作为电视史研究思路的“融合想象”,并由此提出“作为一种知识系统的兴起”、“作为一种实体机构的成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普及”3个电视史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时代轻易对传统媒体进行简单判断,是值得警惕的问题.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媒介融合时代依然保持一定的活力,这种活力当前主要体现在:在电视内容方面,多元终端呈现的,依然多是电视的内容;在电视台方面,进行组织重构的电视台可以依然保持活力;在电视人才方面,高端大制作依然需要专业化、高水准的电视业者;在电视收益方面,品牌电视媒体和现象级节目,依然享有高额商业回报.未来,传媒格局可能呈现出一种新旧媒体混合、兼容而共生的状态;而若要持续保持电视的活力,必然需要传统电视媒体破除“惯性思维”,饱具创新与“再创业”的意识,不把与新媒体的融合只看做传统电视媒体的“脱困”手段之一,而更应以全新的理念看待传媒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样,中国电视的成长也需要汲取各种营养,在众多营养元素中,“民族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必不可少的“钙质”。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不可避免地承接着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迅猛冲击,即将面临重建新的文化架构。矗立在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风口浪尖上的第二媒介——电视,通过传播“全息化”信息,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人类观察异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然而,这个充满风景和诱惑的窗口也极可能成为西方强势文化大举入侵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门槛。中国电视,如何避免一场“文化鸦片战争”悲剧的上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随着AOL时代一华纳及新闻集团等境外电视媒体被允许在广东落地,至此,珠三角又一次走在了我国媒介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了中国第一个“媒介特区”。珠三角的电视媒体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狼来了,竞争与发展的环境变了,珠三角本地的电视媒体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抢占先机、睿智制胜。目前,珠三角的电视收视市  相似文献   

17.
电视“脱口秀”节目,源于美国,本为“TALK SHOW”,在欧美受到相当的欢迎。它其实是一种电视谈话节目,因而我们译之为“脱口秀”,既谐音,又生动、形象。在中国内地,称得上“脱口秀”节目开山鼻祖的当属中央电视台王牌栏目之一的《实话实说》。《实话实说》从1996年3月16日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从摸索起步到极度辉煌再到逐渐黯然,《实话实说》的确经历了太多太多。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出书是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到的事。而今天随着中国进入大众文化时代,无论上大学,还是参与电视娱乐节目平民百姓都成了主角,“草根”出书,也不再只是梦想。  相似文献   

19.
谭天  项盈 《视听界》2006,(2):64-66
始于1999年10月的长假制度,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假日经济”现象。对于电视来说,长假同时是争抢观众眼球的“黄金周”,它不仅催生了中国电视经济新的增长空间,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电视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假日电视经历了从打造品牌栏目到整合频道资源,再到实施项目管理的一次次飞跃。一、打造品牌栏目,让假日电视可持续发展假日里,大量的观众同时拥有大量的闲暇,他们是多媒介、多频道时代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据调查显示:长假期间,电视的总收视率有较明显的增长,并且从2000年开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长假的到来和观众…  相似文献   

20.
读屏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占据了人们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屏”与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小屏”在信息传播中如何实现共振互补,视频编辑思维和协作能力尤为重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如何统筹利用好媒介资源和新闻素材,适应不同的传播渠道,生产出常变常新的多元产品,这些“变”与“不变”考验着传统媒体转型中的视频采编人员,特别是传统电视新闻编辑。本文以传统电视新闻编辑为例,聚焦这一工作环节,探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应变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