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日益加快,我国社会大众对汽车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汽车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与之相应,我国汽车企业也不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现代金融的不断发展,汽车企业也不断的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和扶持以更快地形成汽车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汽车企业金融衍生产业链逐步形成,汽车金融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也出现在汽车企业产业链的前端,与汽车的生产、消费一起,构成了规模大、种类多的完整的汽车企业金融衍生品产业链条,汽车企业相关产业链的研究也应不断深入,成为我国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形成我国汽车企业和汽车金融衍生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渐强 (一)产业结构梯度发展规律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向新的层次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先进国家或地区向后进国家或地区转移、传递产业,后进国家或地区不断追赶、调整、提升产业高度的过程依然存在,而且还在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后进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因此,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创造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一般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从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转移浪潮。  相似文献   

3.
专业定位与行业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研究国内外汽车电子行业和十堰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对汽车电子生产制造、维修和销售服务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能力调研.为我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发展前景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同处于本地区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兴起相伴相生,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这次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产业转移对中国中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要。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具有的劳动力、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厂房和租金价格、资源四方面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好承接产业的载体工业园区,不断创新机制,为产业转移提供机制保障,为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环境,从而使中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整车中的深度应用,汽车电子技术成为整车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我国自主品牌处在全球汽车电子产业链的低端,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化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各级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安徽省芜湖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奇瑞”品牌的辐射效应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文章以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为例,探讨了区域汽车电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产品的独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产技术与媒体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所得与休闲时间大幅提升,社会结构与整体经济产生变化,传统以制造与代工为核心的产业形态,逐渐转向为以服务创新为主的新形式。国际社会中,英国、韩国等国家更是透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功地提升了国家的文化与经济。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也开始注重和培养本国的文化产业产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横向比较,进一步对全球零部件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与剖析。并分析我国汽车配件产业的发展前景,就如何促进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我国转移做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是一家销售额为240亿美元,在多元化技术和制造业方面占领导地位的公司。日前,该公司全面导入E-Learning系统,该系统方案将满足霍尼韦尔公司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超过10万名雇员的在线学习和管理。霍尼韦尔考虑利用E-Learning来提高企业生产与管理环节效率,并以此确保企业在多变的科技生产制造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该项目由世界领先的人力资本发展管理解决方案(HCDM)提供商SABA所提供。 纵观国内,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受到世界范围的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大陆将成为全球越来越重要的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毕节试验区大力招商引资,在政策优势的感召下,围绕毕节市力帆骏马汽车整车制造厂为核心,已有32户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毕节落户,96户零部件制造企业与毕节市经济开发区签定了投资意向协议,形成了载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的雏形。作者调研了毕节载货汽车产业基地,一方面具体分析了经济政策对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推动作用,并强调产业集群对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找出产业集群在滞后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提出了毕节经济开发区培育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尤其从20世纪下半叶起,资本的输出和输入在全球化的进程里显得越来越重要。21世纪是进入了世界经济的集成化阶段,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在经济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它促进了国际技术的转移,国际贸易的增加,资金的跨国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它在经济全球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80年代开始起步到90年代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在正在提倡绿色节能技术。汽车产业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应该不断强化绿色制造技术的相关研究,加强这一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绿色制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绿色制造的内容,对汽车工业的传统制造模式和绿色制造模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汽车零部件设计过程中重视绿色制造技术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冲压生产是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也是整个汽车制造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因此,加强汽车制造业冲压生产的内部质量管理,建立数字信息化质量控制系统,成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介绍了汽车冲压件质量体系、冲压过程质量控制、冲压产品质量控制、冲压过程自动监控。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深度应用,促进了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国内多个城市将汽车电子产业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为了评价汽车电子产业的竞争力,学者刘友金建立了竞争力评价模型——GEMN模型,构建汽车电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实证分析了国家(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基地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日益繁荣。正因为如此,围绕汽车集团发展起来的零部件生产与加工技术不断创新。现如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经走向了"集群化",此时探讨汽车零部件的先进制造技术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7.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导致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许多困境。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因地制宜,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州(大市)地区电子行业发展迅猛,许多电子行业外资企业相继入座。作为中新合作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更是云集了来自台湾、日本、韩国和欧美的电子和IT产业的跨国大企业,光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十几家。目前,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IT电子产业制造和研发基地。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给相对欠发达的安徽带来了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层次需要实现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个产业向承接组团式产业转变、从政府外出招商向企业自主联合转变、从承接加工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从承接衰退型产业向扩张型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上世纪30年代,全球最大最强的汽车制造企业是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汽车已经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日本汽车的成功靠的是团队合作。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经过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成本核算、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美国的汽车制造企业是按照流程从市场营销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来开展业务,一般需要5年时间形成一个周期。而日本企业通过团队合作,从市场营销开始,各个部门共同参与,一般只需要18个月就形成一个周期。日本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利用能源危机这一契机,成功占领了美国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