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实现人与物、人与制度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人的发展。我们应该树立和谐的价值观念,尊重存在,尊重差异,正确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构建和谐制度文化,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保障,建设生态的物质文化环境,让人们从自然中体悟和谐,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
涂绍红 《课外阅读》2010,(12):95-95
构建和谐校园,是每一位热爱校园的人,都在尽力做的事。和谐的校园,如何实现呢?本文从和睦共处,鼓励自主性,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三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吴春玲 《考试周刊》2011,(22):208-209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本文着力分析师范院校教育中出现的语言不和谐现象,并提出让教育语言和谐的对策: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处、消除教育语言暴力等。只有充分认识语言和谐的重要性,教育才能更加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管理要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管理理念,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人性化,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6.
"和谐教育"办学理念基于人的素质发展需要,主张构建协调、同步、互补、合作的动态系统,通过促进多方位、多角度的和谐共进,从领导、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强化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和谐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全员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董芳芳 《考试周刊》2012,(91):128-128
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美在于和谐。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和谐美.如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学习内容的和谐美、课堂组织的和谐美,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实现生态化教育,把孩子从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关注人类,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和谐科组可以聚拢人心,使各科组成员之间和睦共处,协同工作,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那么,怎样构建和谐科组呢?可紧扣“真、和、活”三个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理念,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谐的社会要靠和谐的人格作支点,和谐的人格呼唤竞争与诚信的和谐,独立与共处的和谐,承继与创新的和谐,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智商与情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印度洋海啸爆发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为的因素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后,我们知道必须赋予自然以“伦理尊严”,树立和谐伦理观,才能真正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1.
和谐大学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校园内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校园外与地方和周边单位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形态,也是构建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以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创建新时代下人与自然互利互惠、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我国要求建立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更要和谐共处。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当下教育中,宽容恰恰是实现平等和谐的重要条件。宽容是爱的体现,宽容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合理和必要的宽容不仅能让我们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文明之一种表现,包括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一种共同发展进步的文明.所谓生态课堂,即课堂中的主体——学生,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方式等等课堂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涉及到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的理念,是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6.
雷国山 《江西教育》2009,(12):33-33
和谐班集体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班集体就是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氛围中,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主义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是美国诗坛的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他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穿过黑暗旅行》,指出他的诗歌关注资本主义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才是"生存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哲学核心范畴是正义。正义不仅能维护国家的稳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还能驾驭个人与灵魂,使理性、激情、欲望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柏拉图的正义是实现美善统一的价值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19.
受古代和谐思想的影响,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教学论思想之集大成的《学记》,在教学上所追求的是和谐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教与学的和谐共生、师与生的和谐共处、生与生的和谐共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泉州的宗教包括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和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他们共同并存,和谐共处。通过清源山碑铭,阐述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睦共处,共修纯阳洞。僧俗共修寺院,儒释道三教徒共游柴泽洞,反映三教合一,和谐相处;龟山寺民间信仰的祖先崇拜共祀,书院、祠堂的共修,说明民间信仰与儒教、儒教与佛教关系密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