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诸多篇章以天马行空的奇特幻想、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神奇变幻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能打动儿童心灵的是那些机智勇敢、善良可爱、纯真无暇、有特异功能的儿童形象。虽然儿童形象不是《聊斋志异》的重点人物,但蒲松龄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个个生动鲜明,极富个性,极易与小读者产生共鸣。我们对《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儿童形象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希望能从一个较新的角度了解蒲松龄的创作,进而对《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成功塑造了花妖狐魅、科举士子的形象,其中的农民形象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聊斋志异》写到农民的有四十多篇,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农民形象作为一个类型,不应被忽略。农民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善良的鬼怪狐妖,她们敢于追求婚姻的自由,她们是不输男儿的女强人,她们是经商的奇才。本文通过对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来一窥《聊斋志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鬼吏形象"、"冥府制度"、"教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子不语》与《聊斋志异》进行对比,以探寻《子不语》在"冥府吏治"题材上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发展及其意义。《子不语》塑造了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鬼吏",极大地丰富了鬼吏形象,也更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吏形象。《子不语》中的刑罚,不是森严的制度,而是导人向善的"工具"。《子不语》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道德不合理现象以及对"命"与"理"的思辨,是袁枚跳出了当时社会封建道德约束的拘泥,对命运以及人生的一个深入的思考。袁枚通过《子不语》构建的"冥府"不仅从鬼吏形象等方面对《聊斋志异》有所发展,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方面,其更大胆更客观的笔触,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芳 《华章》2012,(32)
《聊斋志异》构建了一个狐的世界.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美狐形象,给读者以审美愉悦.本文从美狐形象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思想特征以及作者的文学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美狐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前狐的形象多呈现宗教态特征,明清以来狐的形象转变为审美创作,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大批蕴涵着人性美的狐仙。本文沿着狐文化发展的轨迹,结合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去探求这一原因,并发掘《聊斋志异》中狐仙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多注意到女狐形象,对于男狐的研究颇为冷落。《聊斋志异》中男狐有很多,大体分为三类,即狐叟、狐少年和狐中青年,三种男狐各有其特征。从男狐形象亦可以看出蒲松龄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造了许多“痴”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是其主观情感的投射。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是我国古代的短篇小说巨匠,是塑造艺术形象的杰出大师,他用生花的妙笔,在《聊斋志异》数百篇作品中,描绘了众多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至今仍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知识分子形象是《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群体,各类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须眉毕现,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