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互动是对传统新闻传播过程的丰富和发展,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它不同于以往“我播报你接受”.板着面孔说教灌输的形式,囿于“传播者(记者)→信息→媒体(编者)→受众(这里仅指报纸读者)”的单向传播路径。而着眼于记者、编者、读者间构成回环链路.以期达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闻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期刊栏目策划的『互动』意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期刊栏目策划的“互动”可以理解为 :编者通过期刊栏目的内容影响读者 ,而读者也通过自己的反馈意见和积极参与对期刊栏目的内容取向产生影响 ,编者与读者互相促进 ,互相推动。这样 ,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从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地获取信息 ,传播“内容主权”逐渐由编者的意愿而转变为与读者的需求相结合 ,最终导致编者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 ,有选择地确定传播内容 ,以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1 期刊栏目策划为什么需要“互动”意识1 1 适应多种媒体竞争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 ,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 ,以快速…  相似文献   

3.
《湖北日报》“读者与编者”专版自2001年1月12日复刊起,一直由群工部主办(此前一度由总编室主办),先是每月一期,半个版,后改为每半月一期,半个版。4年多来已刊发了近70期。“读者与编者”专版的编辑思想是:在报社编辑部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为办好《湖北日报》服务,为读者服务。它是读者与编者(也包括作者)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载体。专版注重贴近读者,以互动、接近、可读吸引读者,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栏目介绍”、“编辑部吹风”、“我为省报献一  相似文献   

4.
编者和作者是什么关系?不少人认为编辑只是跑跑颠颠,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作者个人成名得利服务的,是“附属品”。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办期刊离不开读者、作者、编者。读者是主体;没有读者,期刊就失去了目的,也失去了生存条件。作者是源头,各种文章靠作者来  相似文献   

5.
在每期的《新闻知识》上,都能看到“读者·作者·编者”和“评刊员之窗”这两个栏目,我觉得,贵刊这两个栏目办得好,它对于读者、作者和编者均有好处。好处之一,读者的心声能够得到反映。一个刊物办得怎么样,广大读者是最好的裁判。而读者的心声能否得到反映,则取决于编者的编辑思想如何。《新闻知识》的编者存  相似文献   

6.
通过新闻媒体加强作者、编者、读者间的沟通,是对传统新闻传播过程的丰富和发展,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它区别于以往“我播报你接受”的单向传播路径和板着面孔说教灌输的形式,推行新闻互动,进而产生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7.
常坐图书馆,常读各报刊。看多了,就看出点门道来了。许多作者和编者不谋而合,存心让读者“温故”再“温故”,时不时地在言论文章标题中冠以:“……有感”,“有感于……”,读罢众多的“有感”,尽管文章的内容不乏给人以“知新”的信息,那题目却总让人似曾相识,索然无味。倘若读者不耐着性子阅过全文,恐怕作者、编者的新“观点”,全淹没在“有感”的陈土中喽! 我是外行,所以常常纳闷:各报有各报的风格,为啥单在“有感”上失去了自己的“面孔”呢?!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是富有动感的一项工作。单向制动的新闻,显然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双向互动的新闻才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增强报纸新闻的互动性,是新闻概念题中应有之义。所谓新闻互动,顾名思义应该是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满足与促进。纵观中外新闻学,对新闻定义时,莫不将编者、读者作为传播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予以确认,一盼一给,一传一受,双边互边,缺一不可。 计划经济时代,报纸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单向制动”多,“双向制动”少。一言概之即是“我发布你接受”。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开设互动栏目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昌辉 《编辑学报》2009,21(2):119-120
科技期刊开设互动栏目是为了充分发挥其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形成作者、读者和编者三者之间的互动,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作者通过互动确立自己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读者通过互动找到自己所需的技术知识,编者通过互动提高期刊质量和明确办刊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本期起 ,我们辟一“行家评点”专栏 ,旨在不定期地刊出各方面对本刊的反映 ,当然 ,重点是批评 ,是那些指出刊物内容失当以及编校差错的批评。作为编者是极希望得到刊物传播之后的反馈信息的 ,肯定也罢 ,批评也罢 ,都是一种关注的体现 ,如果一本刊物引不起理睬 ,那将是编者的悲哀。至于刊物出现了不当的内容则更需行家指正 ,这不仅是对作者、编者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对读者的误导 ,我们这次刊出的几篇批评文字就有这一意思在内。  相似文献   

11.
读者看报,首先看标题,标题是报纸呼引读者视觉,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有人把标题比喻为新闻的“眼睛”,一副精彩的新闻标题,会给读者以视常冲击,进而吸引读者去看新闻内容,为此,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都应当注重标题的制作,用新闻的“眼睛”去冲击读者的视觉。  相似文献   

12.
“凡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报刊、书籍出版部门对作者的一点要求。这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因为编者和读者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作者的所有引文的出处,而引文又要求准确无误,所以得告诉编者和读者一个核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新闻照片是通过真实、直观的有价值的事实形象来传播新闻信息,具有“一图抵万言”的传播功效。所以,新闻照片这种传播信息的“形象”,除应具备其新闻性外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才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冲击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肖超 《出版科学》2016,24(3):113-117
运用“副文本”理论,考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中的副文本。从著者与译者、译者与编者、译者与读者、编者与读者四个方面,对翻译出版活动中著、译、编、读人员之间的交流进行分析并总结著者、译者、编者、读者在译著生产和传播中的利益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5.
作者提出的问题极有针对性。把撰写论文仅仅当做晋升职称的“敲门砖”,是写不好论文的。从编者的角度说,要对得住花钱买杂志阅读的订户。否则,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作者只有先解决好“文章合为谁人著”的问题,才能和编者、读者利益一致起采。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报纸是编者和作者共同的工作成果,浸润着编者的心血,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一份报纸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读者提供可读性强的信息,在于有更多的人去阅读、学习、使用,最终给读者提供帮助。再好的报纸,如果不仔细研读,只是走马观花地信手翻翻,不做笔记,不写摘要,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作为通讯员,要学会“四读”,在读报中学习时事、学习政策、学习写作,天长日久,终究会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颖 《编辑之友》1996,(4):48-49
心理契合的达成周颖【梅河口】作者、编者、读者是构成发表作品的主体要素。三者间心理契合的达成,标志着作品的成功。那么,怎样才能达成这三者间的心理契合呢?我认为:第一,作者在行文构思前必须研究编者的需求心理。从著书立说到新闻报道,其中的作者、编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8.
最近收到本刊读者王振鸣同志的来信,指出我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据资料过于陈旧,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把刊物办好!特辟“读者、作者和编者”专栏把来信发表,这对作者、编者和读者都有好处。希望读者、作者多多来信,提出批评或改进意见,共同把这个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19.
遵照列宁“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的哲学思想,研究和分析了编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中介作用,提出并论证了编辑学中介原理的社会需求、知识价值和文明发展三条原则,从理论高度得出了编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文作者信息界定及著录原则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捷  吕海清 《编辑学报》2001,13(6):357-358
为促进科技期刊论文作者文作者信息录著的规范化,对作者信息进行了界定:它是作者根据读者需要向读者发出的与作者直接有关的某些特征性信息。作者信息应从属于作者,而不能等同或替代作者;作者署名是正文信息,具有著作权人的效力,而作者信息是辅文(附加)信息,主要服务于信息的传播与联络,作者信息的著录应体现规范性,独立性和简明性3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