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长卿,唐朝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780年,是盛唐末季和中唐初度时期的诗人,字子房,河间人氏。开元21年(公元733年)中进士,官至随州刺史,故又有刘随州之称。他作诗好为五言,曾以“五言长城”自命。但他在世之日诗名并不甚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仅选了他九首诗,把他排入肃、代两朝中兴诗人钱起、戴叔伦、皇甫冉、郎士元之列,而不能进入开元天宝诗人之行,且多微词,说他“诗体不新”“思锐才窄”。直到中  相似文献   

2.
唐人刘长卿,是在盛衰之际,名噪中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元人辛文房称他“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关于刘长卿,《新唐书·秦京传》载:“(秦京)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这是据权德舆在《秦征君授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中所语。“长城”,为比喻义,乃壁垒严整牢不可破之意。这里有两点值得研究:一、长城前的限制语为五言,长卿《刘随州集》有诗十卷,五、六、七、杂言均有所作,然独尊五言,是知五言特为其所长。确实,总随州存诗五一○首,五言共三七四首,竟占百分之七十;在五言诗中,五  相似文献   

3.
常建存诗不多,而名篇佳句,流传极广,卓然可与王、孟抗行,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可惜有关他的生平,记载缺略。我们仅知他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曾官盱眙尉。他什么时官盱眙尉呢?辛文房《唐才子传》说是大历年间(766—779)。清编《全唐诗》沿而不改;后人往往辗转照抄。这一明显的错误在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常建诗》条得到了纠正;然而余氏认为常建之尉盱眙,当在开元、天宝间,也是臆测之词。我在《唐诗札丛·常建生平考略》(刊载于《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四辑)中据芮挺章《国秀集》称常建为“前进士”,论证他官盱眙尉不可能在天宝三载(744)以前,订正余氏之失;但我据《新唐书·艺文志》四《常建诗》下注“肃代间人”,因而推断常建“至肃、代间犹存,其卒当在大历中”,则是错误的。按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录常建诗,题云:“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英灵》编于天宝十二载(753),其时常建已谢世,语意极明。宋祁所云“肃、代间人”,盖出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陈涉世家》有言:“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对该句中的“剑挺”,课本解释为“剑拔出鞘”,笔者以为不妥。理由有三:①尉“笞广”,即已对广实施了鞭刑,证明他尚未起杀广之心,如果有杀心,何不先拔剑而杀广?②如果剑是被尉拔出鞘的,剑把子应当是被尉攥在手里,赤手空拳的吴广岂能轻易夺到?更何况吴广倘若搏斗夺剑,也一定需要一些时间,另一名尉岂能袖手旁观,坐观同伴被夺剑而杀?③这一解释语法上有问题。“剑挺”释为“剑拔出鞘”,“尉剑挺”则为“尉剑拔出鞘”。“尉剑拔出鞘”到底是“尉的剑”拔出鞘,还是“尉/剑拔出鞘”,即尉是主语,“剑拔出鞘”是谓语?若为前者,“尉剑”是一对直接成分,注释显然破坏了结构层次;若为后者,则不合古汉语句法规则。按古汉语句法应说成“尉以剑挺”之类的句子。由此可见,这一解释是错误的。其解释依据大概出自《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唐睢不辱使命》中“挺剑而起”的“挺”便是“拔”之意。  相似文献   

5.
孤独意识、隐逸情结及宗教情怀是刘长卿山水诗歌的三大情怀,也是值得探索的地方。科举失利、两遭贬谪、衔冤入狱,以及诗人自身的性格是刘长卿孤独意识之源。官场的险恶使得刘长卿渴望隐逸宁静的生活,然而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意识使刘长卿始终跨不出“出世”的步伐,隐逸思想却更加浓烈。当时盛行的天台宗对刘长卿影响很大,与僧人、道士颇多交往,使他有追求超出凡尘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下面是邹韬奋一九三三年写的一篇文章,仔细阅读后,做后面的选择题,将正确的一个答案的序号填在答案表中。英国文豪萧伯纳氏到上海到北平,使许多欢迎他的人碰着一鼻子灰,使他们感到很不舒服,有的人便骂他傲慢。他在上海笔会席上所做的幽默演说,就有这几句话:“此刻演说不必要,因在座诸君均为著作家,我诚为班门弄斧。普通人均视作家为神秘伟大之人物,今诸君皆尽知内容,多言何益?”可见他未尝自以为“伟大”。他又说“我在此正如动物院中一陈列品,诸君已看过,我亦不必多言矣。”可见他的力避烦嚣,是怕多做“动物院中之陈列品”。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5,(9):85-91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在重视言辩的同时,荀子又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这一论断超越言辩而直指言辩主体自身的德行,从而与"虚一而静"等命题一同突出了修德这一面向。从"君子必辩"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荀子讨论"言辩"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冥冥默默,这个大的趋向也暗示着,为学之关键仍在于学以为己。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诗人中上过华山而游览的人是很多的,除李白、韩愈等大诗人登华山而留有佳话外,中唐著名诗人李益(748—827)也上过华山,并留下了几首诗。他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进士。他曾任郑县(今陕西华县)尉,久不升迁,颇不得意,便弃官而去,客游燕赵。后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唐宪宗闻其诗名,任为秘书少监,官玉礼部尚书。他虽名列“大历十才子”,而诗风明快豪放,和钱起等  相似文献   

9.
尉缭,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在魏国日益衰败的情况下,他在魏国却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来到秦国。他以“离间计”献策秦王嬴政,从而破坏了六国合纵,使秦免遭亡国之危;同时“离间计”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使秦兼并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尉缭入秦后,他的军事思想贯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中,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尉缭子》的著录问题,即杂家、兵家《尉缭》的关系问题,古今学者多有讨论,但是有些观点仍然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今本《尉缭子》即《汉志》著录的兵家三十一篇,并且保存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主要内容。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宋代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兵家内容的挑选与删减,今本由此定型,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尉缭子》兵书。而杂家二十九篇的著者或是秦始皇时的国尉缭,继兵家广泛流传后,杂家《尉缭》由是为世人所忽视,或因北宋末年战乱而至其书亡佚。  相似文献   

11.
大历之后的中唐湖州著名文学家,主要是孟郊、沈亚之.分述如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两次应试不第,四十六岁(796)中进士,五十岁才任溧阳尉,后辞官奉母归湖州.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余庆召他,五十六岁时作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等小官.元和九年,郑出征兴元,又召为参谋,病卒于赴任途中.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历经迁谪,忧患平生,然而却长期被归入“山水诗人”之列。其源盖出于皎然,他说:大历中,词人都在江外,皇甫冉、严维、张继、刘长卿、李嘉祜、朱放,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已有。吾知诗道初衰,正在于此,何得推过齐梁作者。刘长卿果是窃占山水风物的“山水诗人”吗?以下试从三个方面粗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自居易以一曲《琵琶行》使其贬官江州的这段经历格外引人注意。但在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参中多只介绍他前一年因“越职言事”而贬官的背景。教师在讲解该诗序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时,也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未能深究其义,有时甚至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4.
尉小珑校长虽已年过五旬,却是一个活力四射、极富感染力的人。他由一名英语教师到副校长,再到校长,始终痴情教育。担任西城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后,他构建以"和谐·发展——爱阳光幸福"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用智慧的管理带领干部教师,实现了西城外国语学校的跨越发展,由一所基础薄弱校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尉校长不太用长篇理论去描述他的管理,而喜欢用例子去说明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他会经常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些片段,收录在自己的电脑里,过一段时间后再结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案例去进行思考和整理。在与尉校长交谈时,我常常感受到他的管理智慧在不断迸发,因此,就约请尉校长从他的许多管理案例中抽取二三给读者,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管理智慧与激情。  相似文献   

15.
唐代县尉诗人及其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县尉诗人及其创作心态张亚萍《全唐诗》48900余首,绝大部分为中小官吏所作,这些中小官吏中,担任过县尉的占了一定的比例。著名诗人中,卢照邻、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储光羲、王昌龄、高适、李颀、王翰、常建、刘长卿、柳宗元、白居易、孟郊、李商隐,等等,...  相似文献   

16.
过去,人们一般把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出现的“杀”字,都训为“杀伤”、“搏杀”之义。徐勇同志在其近著《尉缭子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2月版)中举出了二十条例证,认为“杀”字除了具有上述含义外,还可训作“减省”之义(具体情况要根据其读音和在古籍中的不同运用而定)。我同意他的这一新见解,并认为尚可再陈数例,以作补证。一、《墨子·备城门》:“其上称议衰杀之。”(毕沅注:“言称此而议减其上。”)二、《备城门》:“城中无食则为大杀。”(毕沅注:“杀言减。”)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在今河南新郑县。青少年时代,白居易有几年衣食不充,生活颠沛流离,但他学习刻苦,特别是举秀才后,更加“苦学力”,“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每日不遑起居,甚至弄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地步。公元799年,白居易考中进士。806年,因对当时政治弊端敢于揭露,他只被授任今陕西周至县县尉。  相似文献   

18.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刘长卿《感怀》这四句六言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在《唐诗画谱》中题曰《感怀》,似乎是六言绝句;从诗句的字面看来,又似乎是诗人路经长沙时所写。其实,这四句诗只是半首,前面尚有四句:“清川永路何板,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邹韬奋一九三三年写的一篇文章,仔细阅读后回答后边的问题。英国文豪萧伯纳氏到上海到北平,使许多欢迎他的人碰着一鼻子灰,使他们感到很不舒服,有的人便骂他傲慢。他在上海笔会席上所作的幽默演说,就有这几句话:“此刻演说不必要,因在座诸君均为著作家,我诚为班门弄斧。普通人均视作家为神秘伟大之人物,今诸君皆尽知内容,多言何益?”可见他未尝自以为“伟大”。他又说。我在此正如一动物院中之陈  相似文献   

20.
贝曾苏馆知君书记本翩翩②,红粉楼中应计日④,〔作者简介〕 杜审言(648?一705),字必简,祖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丰元年(67。年)进士,曾任曝城尉、洛阳皿等职,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后时授著作佐郎、膳部员外农氏后因张易之案,被流放峰州,再起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在初唐诗坛上,他与苏味道、崔融、李娇合称“文章四友”,长于五律,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全唐诗》录其存诗一卷。有《杜审言集》行世。〔注释〕 ①苏给,杜审言之好友,生平事迹不详.书记,为唐时元帅府及节度使的属僚.是掌管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