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同学询问:“郑和称‘三宝太监’,是不是跟他小名三保(或作三宝)有关系?”现就此问题作如下简单回答。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同学询问:“郑和称‘三宝太监’,是不是跟他小名三保有关系?”现在,我做一个简单回答。郑和本姓马,名和。1371年,他出生在云南昆州宝山乡知代村的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马和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故小名三保。但这不是他被称为“三宝太监”的原因。马和出生在元明易代、干戈动乱的时期。元末著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信奉伊斯兰教,对佛教也曾支持,甚至提倡。他在云南曾修建佛寺。马和幼年即受到佛教影响。他14岁那年,被明军擒获,遣送南京,经过阉割,进入宫廷充当太监。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马和赐给…  相似文献   

3.
1980年7月2日,在江苏太仓县刘家港,出土了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的大桅杆,相传这就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三宝太监”第一次率船队下西洋时使用的大桅杆。“三宝太监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领导这一壮举的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介航海家,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郑和。郑和(1371——1435),原姓马,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云南回族人,在宫中当宦官。不久他到了燕王朱棣手下。明太祖死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三年战争,攻破南京,从惠帝手中夺取皇位,称为明成祖。在朱棣发动的政变中,郑和显示了非凡的机智和才干,“出入战阵”并“多建奇功”,得到朱棣  相似文献   

4.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5.
在邹平镇中心初中合堂教室里,正在举行全县优秀政治教师汇报课。40多岁的刘老师正在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当他刚在黑板上写下“明清时代的手工工厂”时,“报告”,马春祥随即站起来,“老师,‘手工工厂’的‘厂’是‘场’而不是‘厂’”。一听这话,在场的领导和老师的目光“唰”地朝向了刘老师。只见刘老师为之一怔,随即笑容可掬地说:“同学们,很对不起,这个字确应是‘场’而不是‘厂’。谢谢,马春祥同学,请坐”。接着,刘老师又继续讲下去了。一个从事教学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不但能够坦诚地承认错误,向为他指出…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办公室与教初四数学的李老师闲谈,他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一天,刚下了课,一位女生跑到我身边气喘吁吁地说:‘老师,你对我有看法。’我当时一愣,接着问她:‘我对你有什么看法,怎么会。’这个学生接着说:‘老师,你上课不看我。’‘上课不看你?不可能。’‘真的,我都数着,这两周14天上了16节数学课,你一眼也没看我。’这个学生说这番话时一脸的委屈。我顿了顿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只要您以后上课多看我一眼就行了。’过后仔细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女生学习很差,两周前上数学课…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为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课怎么“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要是学生懂了,你还老在那儿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就不爱听,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9.
挖出了一堆好东西河南省实验中学袁渝生“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三千年前,同学们如果畅游黄河,出水会是一身泥吗?”这是我讲《伐檀》一课时的开场白。有学生马上回答:“‘河水清且涟猗’一句,证明当时黄河水是清的。”我肯定了他的观点,接着发问:“证据要充...  相似文献   

10.
僧保"谓谁     
高中语文第一册崔钅先的《记王忠肃公翱事》里有一段文字: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贷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课文有关于“僧保”一词的注释,曰太监名(见注19)。注释很笼统,未说此太监是谁,令人颇费猜测。其实僧保即三保(三宝),也就是注20中提到的那位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据《明实录》记载:“当成祖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永乐、宣德年间奉使西洋的行人中官(即太监)为数甚多,除了上面提…  相似文献   

11.
克服弊端提高讲授效果吴迪康阅读教学中常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讲得过多、过深、过细,挤掉了学生读、思、悟的过程。要取得好效果,教师的讲必须克服三个弊端。弊端之一,教师讲得多。有一位老师讲’‘雨、雹、霜、霞”时,问“雨”跟“雨字头”有什...  相似文献   

12.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3.
三宝垄市是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首府,为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城市,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通商口岸和闻名于世的港口城市。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口三宝并,井旁有座三宝亭。这些地理事物的名称都与三宝有关,而这个三宝便是我国历史上七下西洋的“三宝(保)太监”郑和。  相似文献   

14.
这是安庆专区实验小学六年级最近一次语文讲读教学的实况记录,教者是李让伯老师。这一课因为结合作文指导,共教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第十课。”学生迅速地打开课本,教师问:“这一课的题目是——?”学生轻声读出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师随声板书课题说:“对,没有谁把‘碑’念成‘牌’。”接着教师指着课本插图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个什么样子,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插图。看了整个图形以后,  相似文献   

15.
我是这样教《将相和》的我讲《将相和》这一课时,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单读的做法。在扫除字词障碍后,我对学生说:“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都说爱听。我说:“好,那大家就来当‘演员’吧!”同学们愣了,我接着说:“明天上课,就由同学们来讲‘将相和...  相似文献   

16.
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的有学生?请看下面的一些实例———例1: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一位学生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有位学生评价说:“他读的声音响亮,但是把‘丘陵’读成了‘丘岭’。”这时教师赞扬道:“你听得真仔细!”接着教师又让其他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很注重学生,其间不仅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让其他学生评价”。但是…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语文课上,一开讲我便信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我家的小院,并让学生一齐把课题读一遍。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您把课题中的‘园’写成‘院’了。”我疑惑地看了那位学生一眼,低下头看了一下课本,呀,确实是“我家的小园”!于是,我马上把“院”改成了“园”。这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这里为什么要用“园”而不用“院”呢?“园”与“院”有什么不同呢?何不趁此机会让同学们探究一番呢!于是,我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老师要谢谢他。可大家是否想过这里用‘院’可以吗?‘园’与‘院’到底有…  相似文献   

18.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19.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20.
黄荣华 《上海教育》2010,(20):37-37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报告会”上,81岁高龄的于老师花了不少时间谈自己从教59年来的失误与遗憾。她又一次谈到了“骂学生”事件:“虽然我骂他骂得很有‘艺术’,用的也是反诘句式,但没想到有好几位同学在周记里对我提出了批评。有位同学写道:‘我们都听得出,你是在骂那个学生,你还像不像个教师?还配不配做教师?”’对这件事情,于老师在79岁时写的回忆录《岁月如歌》中这样说:“我记了一辈子,教训深刻,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要努力提升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