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新课程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那么,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如何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2.
《一堂“失败”的好课》,它的失败不在于课堂,而在于教师预设的失败;它的成功不在于目标的达成,而在于具有挑战智慧的开放性,具有关爱生命的生成性。那么,怎样的课堂是理想的、成功的呢?一、指向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是不成功的教学。这堂课上,学生之所以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始终不能理解,是因为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经验不相符。在孩子眼里液体有“红…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人文气息,关注生命个体,关注生活世界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兴趣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茸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能适应生活需要、整合的特点。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课程标特别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可鉴定为:基于工具论的视角,将生活经验视为课程内容学习的手段;基于目的论的视角,将学生生活经验视为课程目标;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当前实现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学生缄默知识,正视学生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经验;课程内容观照生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是要关注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以往的教学只用考试这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去关注各种智力类型的学生,导致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新课程倡导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单纯的知识传授中,学生的经验不被重视,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只注意了知识的传授而导致了思维的僵化,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8.
生活,永远是语丈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丈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丈的规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丈,语丈无处不生活。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认为,语文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究竟什么是学生生活经验,人们大多对此语焉不详,这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误区。在借鉴杜威、皮亚杰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文章以活动为视角,将学生生活经验理解为:综合以上对学生生活经验外延和内涵的澄清,我们可以把学生生活经验理解为:学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个人选择的休闲生活中自主、自然、日常活动的结果。学生生活经验具有能动性和肤浅性、内隐性和松散性、大众性和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对学生生活经验概念的澄清,有助于对学生生命进行整体观照,理性把握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云娜 《学周刊C版》2010,(9):156-15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面向每一个儿童,以儿童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体现出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最后要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学习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将小学生的思想封闭在教室、学校里,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与生活融合。  相似文献   

13.
张玉芳 《教育》2013,(24):40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课外书籍看得太少,知识面太狭窄,语汇太贫乏,尤其是缺少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学生把握好这一环节,才会终身受益。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笔者平时十分留意作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生活经验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前各种流行的语文"生活化"口号,如语文教材"生活化"、语文情境"生活化"、语文教学手段"生活化"、语文评价"生活化"等正是体现了以上这一理念。然而,笔者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进行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课堂应该倡导基于生活的课程和教学,就是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基于生活的教学要创设反映真实生活的情境,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关注真生活,让教学提升学生生活经验,让交流成为心灵碰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钱晓洁 《考试周刊》2014,(22):54-54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梁昌辉 《教书育人》2008,(11):10-11
我校探索和实施的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综合性的课程形态,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的一种课程形态。它致力于融合学科教学、学生生活视界和社会期待,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活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朝强 《考试周刊》2009,(3):110-111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倔、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当前语文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语文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使语文学习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丧失了生活和生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提起作文,学生就焦虑,教师也苦闷。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仍然提不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出来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做"无病呻吟"之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一样,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柳暗花明",把学生学习作文训练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将生活融入作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