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3.
试从王昌龄《诗格》中提出作诗的必要条件,即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的角度,提出古诗英译忠实性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是物化于情,情之升华得的“真”,是一种表达内识,哲理和生命真谛的最高境界。译诗的难处就在于如何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传达原作的意境。本文通过对唐诗《夜雨寄北》不同译文的对比,以期探讨如何再创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境理论的发展早已为我们确证,意境的构成远非"情景交融"的二元结构,王昌龄所提出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已能够在颇多的诗歌中得到有机地融汇,呈示出由实到虚、由浅入深、逐层升华的动态意境结构。雨巷诗人戴望舒大胆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精神,以纯主观的现代性物境,折射出多维的情境,深层次上则呈示出与天冥合、天人合一的最高意境。本文试以现代意识来解析,证明诗人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借鉴与融汇。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的诗歌教学中,我以为,是阅读,还是审美,是“技术训练”,还是精神陶冶,既反映着教学品位的高下、文野,也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品位。不同的文体、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层次和境界。一篇普通的说明文、应用文、新闻通讯,是一个教学层次,而脍炙人口、蕴含极深的文学名篇应是另一个教学层次。它应从阅读的层次迈向审美的层次。诗歌教学只有进入审美体验才能进入较高的教学层次。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彭小萍 《考试周刊》2007,(34):111-112
霍建起的影片情境优美感伤,物境清新明丽,情境与物境交融,颇有中国古典诗词风韵。他的一部电影就是一首诗,将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体可感,从而使影片的"情"与"景"浑然一体,在优雅伤感的意境中,传达了导演对亲情、爱情,甚至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诗歌创作中,不少作品因为缺失意象和意境而严重削弱诗美。针对这种倾向,本从诗歌创作的艺术要求出发,阐述了意象和意境创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物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既是诗人“神与物游”、“神用象通”不可缺少的桥梁,又是沟通诗人与读感情和认识的桥梁。意境则是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它与意境相互作用,存在着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作还指出了意境格调的高下,不能单以思想性的标准去判别;只要是真善美的意象升华而成的境界,都应视为高格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提出的“三境说”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理论。观物境之形,品情境之意,悟意境之蕴,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审美。内觉体验生发的哀思愁情,崇高体验抒发的家国情怀,超越体验兴发的豁达精神,构成了古典诗词的哲思审美。意境的感性、哲思的理性,深化了古典诗词的审美蕴涵。体裁声律、主题群文、文化审美等方式可打通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具体的诗例论述了七月诗派的一个艺术特色——热情的情思和鲜明的意象的深层次结合。本文指出从这一艺术特色中可以得出这样四个特点:一、激情的倾吐具有深沉的血肉感;二、创造的意象不仅新鲜生动,而且富于深远的审美意境,三、诗篇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诗篇创造的意境境深而含蕴,但决不朦胧隐晦。  相似文献   

13.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4.
谈意象组合应遵循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以意象为基本单位 ,诗是以意象组合成抒情意境的。意象组合应遵循的规律是 :多样统一律、情趣定向律、境与意合拍律、虚实结合律、效果新奇律  相似文献   

15.
意境新探     
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诗讲意境,散文也讲意境,音乐、舞蹈、绘画无不讲究意境(绘画或称画境,音乐或称乐境)。大凡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作家艺术家,无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意境美,否则,便失去了艺术创作的价值。意境这一概念,始见于相传为唐朝王昌龄所作《诗格》,他说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之后的中、晚唐诗人和评论家(如释皎然)又把物境称为“实境”,把情境与  相似文献   

16.
意境教学法是以意境论说为研究依据,遵循"物境、情境、意境"的创作过程。物境对应观察,情境对应思考,意境对应想象,为现有的英语语言教学开辟了新的尝试,使语言教学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从而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观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 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为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 现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 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教法是辅助教师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意境教学法"作为教法的一种,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时应熟练地掌握其内涵,结合课文实际,准确地运用。一、"意境教学法"的内涵"意境"是意和境的结合,文艺学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  相似文献   

20.
正境地,境界也。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与意境相通,但深层理解又比意境的内容宽泛许多。王昌龄《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思想境地,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石涛《画语录》则从经营位置入手,把境界定义为"分疆"(即构图,这对绘画的创作来说有一定道理,因为物境、情境、意境都是通过构图来表现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则有:"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