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启超将袁崇焕定位为"民族英雄"并以一种独特视角对其功业进行了评价。梁启超对袁崇焕的评价与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思想变化息息相关,既是其渴望以己之身力挽时代狂澜的内心表现,也是受到尚武精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5月起至今,著名清史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一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以及"袁崇焕"等.  相似文献   

3.
“风云天际会,千古壮英雄”。数千年的历史风云,翻卷蒸腾出无数俊彦豪杰。翻检历史,圈点英雄,当我接触到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八桂俊杰丛书”时,我尤为其中梁奇才、莫争春写的《千古奇雄袁崇焕》所吸引。袁崇焕,明末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一位岳飞式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然而,他的遭遇,却正应了“英雄末路,壮士悲歌”的古话,他最终因“通敌”之罪被杀的结局,实是冤案重重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今年5月16日,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将军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在位于北京南苑地区的赵登禹中学隆重召开了"纪念赵登禹将军诞辰一百周年"大会.北京市档案馆利用丰富的馆藏史料,与丰台区委和北京市赵登禹中学联合举办的"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将军英雄事迹展"也在同一天举行了开幕仪式.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忠烈故事。1630年,抗清大将军袁崇焕在北京被崇祯帝冤杀,贴身保镖佘义士冒死偷葬袁帅首级,并立世训:代代为将军守墓。300多年过去了,佘家第17代传人佘幼芝老人仍守着袁将军的墓。一位美联社记者采访守墓人后泪花飞溅,说,我们美国立国才200多年,而你余家却为一个人守了近400年的墓,可敬可赞!有人问究竟为了什么?余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近日,记者特意赶赴北京,几经周折,采访了这位女守墓人——佘幼芝老人。先祖葬忠魂后人守墓地今年63岁的佘幼芝出生于1939年5月20日,自记事起,她便随父母和伯父一家住在佘家馆共守着袁崇焕大将军的墓。佘幼芝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父亲临死前拉住他这个独生女儿的手,反复叮嘱,要她今后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处,都要坚韧不拔地代父守好大将军的墓,并向她哭述了家史及守墓的原因。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惨烈往事……"佘幼芝说着话,两眼禁不住流下了泪水。佘幼芝的先祖佘义士是广东顺德市马冈村人,幼时学文又习武,年长后文武双全,跟随袁崇焕做贴身保镖。袁崇焕生于1584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人,是明代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末著名抗金(清)将领袁崇焕的家庭情况,学术界缺乏研究。梳理袁崇焕的家庭情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袁崇焕其人,并澄清困惑后人的袁崇焕籍贯、后裔等问题。本文利用家谱、疏牍和域外的朝鲜文献等材料,考察袁崇焕的家世背景、婚姻子女家庭关系、守辽功业对袁崇焕的影响,并探讨袁崇焕族属后裔去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了一个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片子,其中采访了一位水利界老专家.他表示,当年上三门峡是一个错误.他能这样说,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这位当年"看不出清水出库有什么坏处"的老先生主张先建大坝,之后"计划应在总目标下水位慢慢抬高中加以修改调整".现在他已成为中国"水利界泰斗",但这次却失去了前几年在"自述"中的那种诚实和悔意,把自己塑造成了当年反对上三门峡的人,将当年黄万里反对上三门峡水库的事全部隐去,说只有一个主张上低坝的温善章先生.历史真是开了一个像昆德拉的小说<玩笑>那样的"玩笑".  相似文献   

8.
吴山脚下河坊街祠堂巷42号,有一座条石台阶、黑漆大门的明式建筑.走进院子赫然醒目的是当代书法大师沙孟海书写的诗碑;接着的一个院落里,有一座挂着"忠肃堂"匾额的建筑,堂前有照壁,西侧是一口古井和若干房舍;再往里走是内院,院内有傍池而立的琴台与半亭,花木扶疏,雅致可人.这就是明代兵部尚书于谦的故居.公元1398年5月3日,这位民族英雄就诞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后人为表彰袁崇焕,一直颇为重视其遗著的收集和整理。三百多年来,袁崇焕的遗著散佚严重,经由后人不遗余力地搜辑,部分遗著才得以存世。本文将梳理明末以来袁崇焕遗著流传的脉络,探讨其散佚、留存的情况,并分析散佚、留存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0.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梧州府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誓死保卫明朝抗击清军中军功卓著,崇祯三年(1630),被崇祯皇帝以“谋叛”罪在北京西市刑场凌迟处死.其部下余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  相似文献   

11.
"中央政府别无所求,别无它求,就是希望香港繁荣稳定"作为当年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中方代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佐洱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经过。回忆起当年中英谈判的往事,这位曾被英方评价为"强硬但讲道理""最难对付又达成最多协议"的中方官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相似文献   

12.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后裔成了清代关东名将.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被明廷冤杀后,其家流寓汝宁(今河南汝阳).后其子文弼参加清军,因功被编入宁古塔汉军.几经改制,袁氏归属汉军八旗之一的正白旗.  相似文献   

13.
1月13日,就在韩国耀眼的“民族英雄”黄禹锡遭遇空前的尴尬之时,韩国的另一个“民族英雄”——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也在自己国门之内遭遇滑铁卢:在刚刚结束的第10届三星杯世界职业围棋赛决赛上,他遭遇了失败。他的终结者是中国当年的天才少年罗洗河。  相似文献   

14.
《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是清人撰述的关于明末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的重要传记,原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今存杨宝霖誉钞本。由于该书仅存抄本,且一直藏于岭南边徼,长期以来为绝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该书早出于《明史·袁崇焕传》,以《袁督师行状》、袁崇焕遗文以及相关颂冤文献为主要史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纠正、补充《明史·袁崇焕传》的错误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晚明军政高层,国防搞得最好的当数袁崇焕,其次是熊廷弼,再其次是孙承宗。袁崇焕在崇祯朝,熊廷弼在万历朝,孙承宗夹在中间,后来又做袁崇焕的替补。这三位,并称辽东三杰。  相似文献   

16.
袁督师之死因,是袁崇焕研究中至为重要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明末清初的文人,盖从袁崇焕个人责任去找答案;民元以来的学者,则从崇祯帝、明奸臣和天聪汗的个人恩怨去找答案。本文则在肯定前此研究的基础上,试以袁崇焕孤耿刚廉性格与崇祯帝刚愎暴戾个性之矛盾冲突作视角,解析袁崇焕被含冤磔死之因。 一 将袁崇焕之死因归于其个人“罪责”一说,盖源自崇祯帝给袁督师的谕加之罪。《崇祯实录》记载:“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粟、谋款、不战,遣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当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加给袁崇焕的“罪状”共八条:“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纵敌长驱”、“遣散援兵”、“携僧入城”和“付托不效”。以上八条,多文已作分析,兹再略作评判。  相似文献   

17.
据中时电子报报道,一批被谑称为"传家珠宝"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机密档案终于在26日解密,从中可看出当年中情局有多胆大妄为,其嚣张行径包括:在国内监听美国公民;在海外阴谋暗杀外国元首;为了拉拢芝加哥一位黑帮老大,甚至帮这位老大监视其情妇是否在外偷人.  相似文献   

18.
袁崇焕是明清鼎革之际的关键人物,其事功、其情操、其冤案,皆有动天地而泣鬼神之处。崇祯三年中秋次日,袁崇焕以“谋叛”冤罪,在北京西市刑场被凌迟处死。后人说崇祯此举,乃是自毁长城,而最终导致明朝之亡。梁启超因此认为袁崇焕“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  相似文献   

19.
2003年2月23日是捷克民族英雄、记者、作家尤利乌斯·伏契克诞生100周年。届时,捷克将隆重纪念。本文是作者应捷克尤利乌斯学会之约而作,本刊先予摘要发表,以纪念这位反法西斯英雄的98周岁诞辰。  相似文献   

20.
曹林 《青年记者》2021,(17):27-30
周科,新华社记者,深圳支社副社长,2010年拍摄的"春运母亲"感动中国,成为春运史上最动人的瞬间之一,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周科一直关心这位母亲的命运,遗憾当年没有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在众多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周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春运时终于找到了这位母亲。随后,他推出的特稿"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11年后找到了!"(以下简称"‘春运母亲’找到了")再成刷屏之作,"泪洒"社交媒体,成为记录11年间中国变化和普通人命运变迁的新闻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