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幼儿教育的新纲要新课程特别强调要还孩子以“自由”。“自由”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一定社会普遍认可的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自由,或者说是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的自由。幼儿教育中的“自由”,说到底就是要确立孩子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丽 《早期教育》2006,(7):46-46
“教学即相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人与知识的“相遇”:人与知识的“相遇”并非两者简单的面对面,而是精神的对话,对话使人由“认识性存在”提升为“生存性存在”。在教学中,作为人的教师和学生与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知识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对话者,而知识则是另一个对话者。“知识获得了‘对话者’的身份,知识参与到人的精神结构中后,成为人类精神生长的重要力量,心灵和知识的对立由此走向消解。”在这种知识观下,教材已不是供人顶礼膜拜的“圣经”,不是被讲解、被记忆被认同的对象,而是与师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与师生进行着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学柱 《教育文汇》2014,(10):19-19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最苦最累的人不是农民工,而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中谁最苦最累呢?我要说,不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也不是成绩拔尖的“优等生”,而是成绩说差也不是很差,说好也不是很好的中等生。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学习》2011,(7):64-64
在一般人看来,高速公路应当是笔直宽敞的,其实不然。标准的高速公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在延伸一段距离之后,就会有一个“S”形的小弯曲。这种弯曲并不是因地形、地貌或建筑物(群)的阻挡而不得不产生的,而是由工程人员与心理学家根据汽车驾驶人员的行车实际和公路建设实况,精心设计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是不象古希腊那样的一种自然哲学,而是拯救乱世的政治哲学,不是空无飘渺的玄谈阔论,而是处世立身的人生哲理。老子提出的“无为”、“不争”、“柔弱”,是指人的行为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法则。如果局限于“无为”二字理解,忽视“无为”中蕴蓄着有为的进取精神,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会有“虚”的成分存在。这里的虚,不是谦虚,而是一种脱离了礼貌且类似于虚伪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来自嵩山中学的报告,在我们面前矗立起一个全身心为孩子,为民众,为事业奋斗的普通教师的崇高形象。难呵,难在“全身心”。我们这里说的不是地位,不是“级别”,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全身心”是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境界。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凡夫俗子,他总有身累,家累,总有许多许多纯属于自己的事要做。但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真正心知何谓贡献的人,他懂得处理好公私关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以小私服从大公,似乎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入世”利弊俱存,利大于弊;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迎接挑战,抓机遇,发展自己,除靠国家政策法规调控外,关键之举乃企业和职工都不断进行自我“深加工”,有效地提升“自我”。不是某一方面的提升,而是全方位的;不是部分人的提升,而是“每一个”的;不是以传统的思维来理解提升的内容和标准,而是着力于全球大视野和未来的无声指令。固然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盲目追随,无异于邯郸学步,但应对WTO,除实际需要和可能的“自我”提升,别无他途。一、认清两大潮流中国“入世”正处于两大历史潮流之中,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信息技术化。这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9.
“真”是语文的标志,求“真”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语文教育之真,是一种价值性的精神生命成长的追求,而非实体性存在的证明。求“真”的着眼点在人,它的着力点在语言,因为人是语言化、符号化的存在。语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融合于完善人格的培育。完善人格的核心标志是“真”和“善”的统一,完善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它指向真诚的品性。作为人格之境,它并不是外在的矫饰,而是一种内在的品格。如果仅仅依照外在的理性规范,而未能将一般的理性原则融合于内在心灵,所有言行便往往如同做戏。  相似文献   

10.
“给我X”构式中的“给”不同于引出与事成分的“给”,其中,“我”一般不能换成其他人称,也不能换成复数,“我”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要求、命令的传达者。“给我”所表达“要求、命令”义是虚灵的,不是本身所固有的概念义而是一种“意义潜力”被激活,是其所在的构式与语境赋予的。  相似文献   

11.
西宛同志认为;“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这个句子的修辞方式,不是“借代”,而是“借喻”(见《江苏教育》中学版1962年第七期)。我认为它既不是“借代”,也不是“借喻”,而是“暗喻”。理由如下: 甲是乙,这是“暗喻”的公式,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一  相似文献   

12.
这第二座桥,就是切莫笔下也唱“白雪歌”——要求俗。这里的“俗”不是“庸俗”的“俗”,这里的“俗”就是易懂,不是只让少数人懂,大多数人不懂,而是让大多数人都能读懂你在说什么。我们时常听到的是“通俗”,其实很多人具体写起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  相似文献   

14.
(1)余祥生同志在《“第二自然”探源》(刊登于《语文学习》第九期)中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一点需要纠正:①文中认为“第二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这是不妥的。人化,即人格化,即把动物、植物景观赋予的特征,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讲“人格”就是讲“自然”变得切近于“人”了。实际上,不是说“自然”切近于“人”,而是讲这个“自然”不是一般的纯自然风景,是有着人的积极活动的参与的风景,用公式简易表示,即为人的积极活动+纯自然风景=“第二自然”。用茅盾的原话讲就是一般的纯自然风景因为“加上了人的活动”而完全改观。改观的结果是什么呢?不是把“自然”改成了“人”,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都把韩愈《师说》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书”解释为“书本”,理解错了。这个“书”,不是现代汉语里的“书”,而应当是“写”  相似文献   

16.
明年举行的台湾大选,将不是一般意义的台湾领导人选举,而是一场涉及“台湾定位”与“国家认同”的选举,是一场“捍卫中华民国”与“台湾独立建国”的决战,大选结果对台湾未来的统独定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之所以是“人”,不是靠证件机关给你发的证件来证明,也不是看你长着一张人的脸,穿着人的衣服,而是看你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它所指的“人”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即每一个受教育者。因此,“全人”的含义是“全体学生”,而非“十全十美的人”。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式英语”到“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英语不是“洋泾浜”,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在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英语。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这种英语是必然,不能被忽视,有了这种历史观,再看教学申从母语到目的语之间的“中间语”,我们就会明确方向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20.
据教育专家的调查,当前有些中学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家长,不是教师,而是朋友。因而,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力军的班主任,欲收到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善于和学生交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受信任的人。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能否成为学生的益友,关键是能否实施“十戒”,“十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