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蒲松龄笔下的《山市》以瞬息万变、奇幻美丽的景象特征拓展了我们的生活视野,而他那凝练的语言却带给我们几多的神秘。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与许多配套教参在一些字词的注释上很是牵强。今不揣浅陋末学,据读书所及,略加考证,申述鄙见。  相似文献   

4.
《山市》与其说是一篇写景散,不如说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艺性说明。我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5.
课前交流:(多媒体展示"蒲松龄及蒲松龄故居"图片)师:同学们,在我们淄博市的淄川区,有一座非常有名的纪念馆,你们知道叫什么名字吗?生:蒲松龄纪念馆师:有同学去过吗?(生:有或没有)若有,那请你说说,好吗?  相似文献   

6.
整体把握 《山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写的一篇介绍山中蜃景的小品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抓住“山市”虚无缥缈、瞬息万变的特点,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奂山山市从出现到消失的种种情状.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领略神奇的自然景象。作品无论是粗笔勾勒,还是工笔细描,都穷形尽相,极尽其妙,极富艺术和情感的魅力。让我们随着蒲松龄的文字,一起欣赏大自然那鬼斧神工的奇妙吧!  相似文献   

7.
一、留出时间,自主订正绝大多数学生接到试卷后,首先关心的是分数和名次,接着便会主动关注做错的题目。对于会做而做错(即所谓粗心出错)的题目,学生多会为此懊悔和自责,教师不必多费口舌;对于那些当时不会做的题目,在考试结束后,也可能通过向他人询问答案或查找资料,掌握或基本  相似文献   

8.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11):71-72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流传下来的古籍浩如烟海,在人类文化史上灿若星辰,熠熠生辉,是中华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值得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瑰宝。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古汉语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显得佶屈聱牙,难以读懂。所以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以《山市》为例,介绍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文言文教学探索——文言文教学中的字形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当读到中第二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时,有学生提问:“屠夫为什么不一次投两块骨头呢?这样,两只狼各吃各的,就不会追赶屠夫了。”我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屠夫还可以一次性地把骨头都投到地上,乘狼大嚼骨头时,溜之大吉,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同学们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11.
成强 《青年教师》2005,(3):30-32
《师说》是一篇很传统的文章,语文教材虽经多次修订,它都得以保留,其原因就在它对现行教育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下是笔者教授这课的教学实录,供广大教师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市》这篇文章根据目击者的叙述,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其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但隐藏在行文中的另外两条线索,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使学生丧失了一次对“山市”这一奇异景观真切感知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3.
一、备课 (一)理解教材 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理解《颐和园》的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4.
朱松标 《中学理科》2007,(11):55-56
中日美三国的研究机构(上海青少年研究所、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美国芝加哥大学)曾经对中学生“理想的教师形象”作过一次联合调查,尽管三个国家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差异极大,但答案却惊人相似:中学生都不喜欢“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师,甚至不喜欢“事业型”、“专家型”的教师,而无一例外地喜欢“交流型”的教师.这一点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令人深思.具体指标各占比例如下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所选的《狼》一文,实际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巨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屠户所获颇丰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本文写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先劈前狼之首,后断打洞狼之股,从而将两狼击毙的故事。文章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预示了狼的必然下场。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人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在本册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认识和描述,本单元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通过给物体分类,研究固体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第二课时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探索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略)。  相似文献   

19.
“嵌错”指刻凹后镶金银。该物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壶高40厘米,重45公斤。壶上刻的图画展开后如教材图示。画刻292人,表现了格斗、射杀、划船、击鼓、搞赏、送行等种种姿态。战国时期服兵役是光荣的,又有军功爵赏、升级加官的芬华以待,所以尽管自备衣服费用,但是人们皆争以服役,民间也盛行习武。将习武、攻防的形象刻在铜壶上,说明了当时的时尚。  相似文献   

20.
[创意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所选的《狼》一文,实际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巨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屠户所获颇丰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本文写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先劈前狼之首,后断打洞狼之股,从而将两狼击毙的故事。文章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预示了狼的必然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