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重比赛战术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第一次试举重量第一次试举重量在比赛中非常重要,它首先要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之上,要确保第一次试举成功。否则,就将失去竞争机会。在第一次试举重量中战术应用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就是为解决举重比赛成功率偏低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张国政两次重大比赛的实例,运用个案分析法和理论与实践资料分析法,对选定试举重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分析结果认为,选择好第一次试举重量是重大比赛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战术.而对训练实力、赛前实力、比赛临场实力的认识和区分第一次试举与第二、第三次试举实力的各自特点则是选择好第一次试举重量的前提.同时,还要熟练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竞技状态水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举重比赛上,一大批朝气蓬勃的新苗脱颖而出:甲组52公斤级广西的黄喜良第一次试举便打破青年全国纪录,第二次要求试举世界纪录的重量,他的总成绩可列一九八五年世界锦标赛第三名;广东队的何灼强、叶焕明、曾国强等也都达到世界水平;更可喜的是过去少数几个队垄断前三名的局面被打破。这次27个队参加比赛,有20个队有  相似文献   

4.
1.在第二、三次试举时给杠铃增重的战术方案在专门的文献里,对第二、三次试举时给杠铃增重的战术问题尚缺乏研究。根据布舒耶夫(1963)的观点,在第二次试举时杠铃的重量应增加5公斤,而在第三次试举时增加2.5公斤,也就是举重比赛规则所允许的杠铃重量的最低增加量。鲍日科(1967)认为,在第二次试举时杠铃的重量应增加7.5或10公斤,而在第三次试举时则应增加2.5或5公斤。我们多年的研究和观察证明,最近几年来,在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参加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用不太大的重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现场观察与统计的方法,并结合面访与调查,就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第一次试举失败的原因进行探析。结果显示,心理状态不佳、准备活动不当、技术发挥失常、第一次试举重量过高等,是导致其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全年比赛情况 女子举重运动员熊海燕全年参加五次重大比赛都有较好的发挥,成功率较高,成绩稳定。这在举重比赛中是不多见的,说明平时训练比较系统和扎实,赛前的体力调控和比赛试举重量的安排较合理。虽然在平时训练中也存在膝伤和腰伤的影响,但能很好的把握训练节奏,从而保证了训练质量和成绩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提高试举成功率是举重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参加世界举重锦标赛的对中国男队和参加全国青年、省少年男子举重锦标赛的男运动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男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试举成功率普遍偏低.影响试举成功率的因素有赛前训练、减体重、准备活动和选定试举重量等.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试举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如何选定试举重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举成功率低,这是近几年来我国举重比赛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试举成功率的因素很多,例如赛前训练、准备活动、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心理因素、试举重量等等,然而影响试举成功率的直接因素却是试举重量。运动员的试举重量应该根据其平时(特别是赛前一个月)的训练最高成绩、体力好坏、技术稳定性、竞技状态、心理因素、比赛经验、是否减体重以及对手情况等各种客观因素,综合起来慎重地研究而定。选定试举重量这是主观的东西,然而其依据却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试举重量选得是否合适,就看我们的主观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符合了就能够使运动员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当然成功率一般也就比较高;反之则否。如何选定两个动作总共六次的试举重量呢?确定试举重量是否存在一些客观规律呢?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和国际举重比赛的统计分析,企图探讨某些客  相似文献   

9.
从几次重大比赛来看,吴数德的抓举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如果每次比赛以三次试举机会来看,吴数德有两次比赛是三次试举成功,有三次比赛是二次试举成功,只有一次比赛是一次试举成功(为破成年世界纪录,第二次试举重量就要了112公  相似文献   

10.
比赛中试举次数有限、重量大、技术要求全面,这就对运动员的全面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合理地进行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初期训练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举重比赛的胜负,除了取决于运动员的临场发挥,还取决于教练员临场指挥的正确与否,临场指挥正确,运动员则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比赛的主动权;而一着失算,很可能一败涂地,名落孙山.特别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教练员的指挥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知己知彼,是实现临场正确指挥的前提教练员只有深入了解己方和对方运动员的各方面情况,指挥工作才有预见性.对于己方运动员,教练员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第一,赛前的训练情况.这是制订试举战术(试举重量)的主要依据.赛前训练好、技术合理、成功率高,就可以适当提高第一次试举的重量;反之,则应适当减轻第一次试举的重量.第二,升降体重的情况.如果己方运动员要控制三四公斤,甚至更多的体重,那么,还象正常情况来要求,肯定是不现实的,搞不好就会“砸锅”.第三,运动员的心理及思想情况.对于心理素质稳定,有拚劲的运动员,可  相似文献   

12.
对提高我国青年男子举重运动员比赛成功率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参加第30、31届世青赛的中国男队及俄罗斯、保加利亚男队和参加2003-2005年国内青年男子举重锦标赛的比赛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认为:按影响比赛成功率的次序排列分别为:盲目选定试举重量、赛前训练、减体重、准备活动等,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试举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一、合理地确定第一次试举重量 经几年观察比赛统计证明:运动员突出地发挥最佳运动成绩,必须具备较高的试举成功率做保证。成功率若高会给以后的比赛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对手的信念。否则,会产生不良因素,导致一个时期内总是担心自己在竞赛中,试举是否成功。为此,提醒教练员,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应当根据以往比赛最佳运动成绩的发挥和试举成功率,结合平时的训练最高成绩,赛前的技术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举重比赛中,影响试举成功率因素很多,有赛前训练、准备活动、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心理素质、试举重量等。  相似文献   

15.
当今国际和国内的举重水平发展很快,对手之间水平也更接近了。在一场比赛中同一个重量的杠铃就有几个运动员同时要求试举。如1983年全国个人冠军赛56公斤级抓举比赛,第一次同时要求抓97.5公斤就有五人,其他级别也有这种情况。因此,若没有一定专项耐力,要想在比赛中创造理想成绩是十分困难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较长时间保持兴奋性,对今天训练工作是个很重要的课  相似文献   

16.
举重比赛规则规定,抓举和挺举两种方式各有三次试举。正确而成功地利用这六次试举,对于运动员发挥最大潜力,取得优秀的成绩,以及合理运用战术,战胜对手,赢得胜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国内的举重比赛中,都不乏正确运用战术,达到很高成功率的事例。但也常见战术失当,成功率很低,甚至完全失败的  相似文献   

17.
前言举重比赛按规则规定抓举和挺举各有3次试举机会(破纪录有第4次试举但不计算总成绩)。在比赛中能否正确合理利用6次机会,对于发挥运动员成绩,赢得比赛的胜利,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比赛中,运动员试举成功率低是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队近年来在比赛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试举成功率的高低,在某种情况下,往往是决定胜败的主要原因。比赛中成功率的高低,又与教练员、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赛前训练、技术掌握、临场发挥等诸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回越峰 《少年体育训练》2010,(1):96-96,F0003
根据试举重量与竞技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经验,选择抓举、挺举的三次试举重量分两部分进行,首先是较客观、准确地评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第二是根据竞技能力结合战术需要选择各次试举的重量。  相似文献   

19.
初论举重运动员的重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量感是举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 1种专门化的运动知觉。从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资料中列举部分实例来说明重量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典型表现形式 ,着重讨论了重量感的定义、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由于目前举重界对重量感形成的机制、原理尚不清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材和训练过程 ,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等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规则的实施对举重比赛中试举方案及成功率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国举重运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