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立足于教学一线工作,从不同的视角,科学地阐述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十七年文学"的积极性,做好"十七年文学"的教学工作,全面地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脉络。  相似文献   

2.
出示一杯水,问:水有什么用?学生从生命、生活、生产方面回答。  相似文献   

3.
25年后的我     
25年后的我,以一名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回到了我的母校——石家庄市第28中学。母校的召唤,使远离祖国在外讲学的我感到尤为高兴,谢绝  相似文献   

4.
正说到基础,一部《怎样写作》的阅读,一定能给青年教师留下深刻印象。教学研究是一件谨慎的事,夯实的地基工作不能草草而过。在此,我再推荐一部重量级、实用型的基础理论书籍——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我以为这本书是让大家在作文教学上少走弯路、贴近真理的明灯,仿佛一个抓手,一条线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作者三十年来呕心沥血从事传记文学采访写作及理论批评和研究的艰辛历程和酸甜苦辣,也总结了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民俗内容甚为丰富、有趣,如——吃重阳糕重阳节的早晨必吃“重阳糕”。重阳糕是精白米粉加重糖重油,用模子浇型后蒸制而成。食品店出售时,雪白的方形重阳糕还要插上“重阳旗”。“重阳旗”是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纸剪成小三角纸,粘贴在一根细竹蔑上,再插进糕里。卖糕时总是以三为基数,三块一叠起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三得九”,取“三阳开泰”、“重阳登高”、“进九长久”的“吉兆”。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统饮食方式,“火锅”在我国史籍中多有提及。西汉《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站在鼎四  相似文献   

8.
杂谈“气温”许敏华大气温度是指距离地面1.5米处的自由大气的温度。气象部门规定把温度表放在一只既能通风又不能被太阳直射的白色百叶箱内进行气温测定。人们实际感觉到的温度叫体感温度。体感温度与大气温度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大气温度的高低,还与空气的湿度等其他...  相似文献   

9.
侯玉文 《甘肃教育》2011,(23):55-55
在中国,人们常常把丢了官位称做丢了“乌纱帽”,乌纱帽被人们视为权力的象征,是“官职”、“官位”的代名词。那么,乌纱帽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相似文献   

10.
别号是指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旧时士大夫常在名字以外别取名字,故称别号。起别号的习惯始于何时,古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年》有“少姜有宠于晋侯,晋侯谓之少齐”之句。晋杜预注:“为立别号,所以宠异之。”孔颖达疏:“盖以其齐女,故以齐为别号。”可见在春秋战国时就有给别人起别号的事了,不过自起别号大约是从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的交际,似乎总少不了名片。商人洽谈,文人聚会,特别是官场应酬,名片飞舞,已不足为奇。名片古已有之。清代学者赵翼作过考证;“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用刺。”到了明清时,又改称为“名帖”。据此可知,现在我们所称的名片,至少在汉时已经出现。从名称来看,先是称“名谒”,随后改称“名刺”,又改称“名帖”,直至改称“名片”。从所用材料看,最初由于尚未发明纸,用的是木片,汉以后则改用纸片。不过其间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如明朝张居正执政时,一些趋炎附势、阿…  相似文献   

12.
据说全国叫"周蔷"者有近200之众,其中一人近来成为疑似"老鼠仓"主角,再次引起市场对"潜规则"的关注。"潜规则"首要是"潜",即深埋地底或伪装逼真难以察觉。之二才是"规则",即有特定的模式不可越界,否则  相似文献   

13.
等闲 《中学生博览》2023,(34):18-19
<正>你知道吗,吃到家门口的烤冷面,我就觉得青春又回来了。生活不易,但在人间,就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回家吃饭。1.每个饭渣都有一个别样的童年印象里,从小到大,每所学校附近都有那么一条小吃街,就算没有,学校附近的每一条街巷都有被开发成小吃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语法部分中讲得很清楚。笔者换个角度或对其作些补充,可谓"引语杂谈"。  相似文献   

15.
这是有“北地三才”之称的北朝诗人温子异著名的《捣衣》诗,也是古诗中写捣衣比较纯粹、典型的作品。它的凄婉华艳、缠绵感伤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后世以捣衣为题材的诗作构成了巨大影响。在汉魏六朝至唐代诗歌里,关于“捣衣”的描写和记载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6.
一“说明”是把事物的知识告诉人的表达方式,所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的知识的文章,叫做说明文。“说明”这种方式的用途很广,诸如阐述科学知识的教科书,介绍科学知识的著述,工具书的释义等等,都要用到“说明”。我们写科技论文,作实验报告,介绍科学成就,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答问、答题等,也都要用到这种表达方式。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写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其中科技读物,就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一稿多投”被世人诟病,特别被众多报刊编辑所深恶痛绝。尽管招至口诛笔伐,尽管被声称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一稿多投行为不仅没有绝迹,而且在网络的帮助下愈演愈烈,采用电子邮件“群发”稿件的频繁出现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8.
“人才”杂谈袁守才对于“人才”,从古到今,用人者都翘首以待、周公一饭三吐哺、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更是求贤若渴。但是,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作为企业...  相似文献   

19.
20.
拜读了近几期《早期教育》上关于“孩子气”问题讨论的文章,颇受启发,也有收获,尤以张胜勇、杨朝平同志的大作为甚。感触之余,又总觉得文章尚未做足,还有些话可说,故在编辑鼓励鞭策之下,甘冒狗尾续貂之嫌,作此杂谈。孩子气不是儿童的心理品质我们中国人做文章大多习惯从“破题”开始。关于孩子气的界定,已投入讨论的诸君似乎都围绕“与孩子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心理品质(或心理特征)”来阐述,对此笔者不敢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