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向上的过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17、18世纪就像一个“冰河期”,欧洲各大学普遍走向了衰落,并持续了近2个世纪。文章分析其走向衰落的根芩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17~18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18世纪中国与英国、俄国、荷兰、葡萄牙、基督教和罗马教皇、亚洲邻国都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对任何外国进行侵略扩张;抗击任何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律原则;和世界各国建立柔远睦邻的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在当时的世界上独放异彩。与对外侵略扩张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外交比较,中国外交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  相似文献   

3.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4.
林建华 《考试周刊》2009,(37):236-237
在16世纪后的欧洲,各国为加强君权、统一国家行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17—18世纪法国的改革最具代表性。由于此番改革,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政治的领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厦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6.
理性的沉思——论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崇理性精神是自艺复兴以来欧洲学中的一奈主线。人主义、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都在作品中强调理性精神,但是其侧重面各自不同。理性精神在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学中被强调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这种现象学史上大多持有异议。认为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是与王权相妥协的产物,并过度强调其教务化和保守倾向。本运用理性精神中的沉思方式,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希冀对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认识提出些微有益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人,心中所产生的美感却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面对相同的美的事物,内心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绘画过程中人的审美心理是如何产生和体现的呢,本文将从审美心理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藏小霞 《亚太教育》2020,(1):135-135
近年来,国内艺术氛围十分浓厚,为提升我国艺术高度,各个高校逐渐对绘画教学的重点进行了改革转变。本文分析了在高职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的必要性,并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理论在18—19世纪的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卢梭、黑格尔、休谟和边沁等人对自然法推理论证体系的否定;二是奥斯丁和萨维尼等人对自然法法律理论的否定;三是休谟和孔德等人对自然法理性哲学观的否定。在近代思想家批判自然法理论的过程中,不仅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巨大影响的自然法政治理论几乎被全盘否定,甚至连自然法观念本身也被一起抛弃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随着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和演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内化、精致化、复杂化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形似”“传神…‘气韵生动”“意境”这几个主要的审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虚实”是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它最能体现艺术作品的意境和神韵。一幅上乘的绘画作品应该有实有虚,以实为虚,借虚见实,在那虚虚实实的变化中,有律动的抒情之美,有形式与精神的和谐之美,让人们领悟到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有限与无限的境界,使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震撼心灵的,深层次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2.
该文将15—17世纪的英国农村居民分为以自耕农、佃农为主的社会下层和以贵族、绅士为主的社会上层,然后分别从饮食、住房、衣着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阶层的物质生活质量。提出这两个阶层的生活质量,都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提高,但是并非所有阶层都能均等地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两个阶层生活质量提高程度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下层民众的相对贫困化。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西美学关系研究的主流范式是讲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忽视了中国美学对西方的影响。回顾中西美学交流的历史可以看到,17—18世纪,中国风景美学观念随着中国风进入西方,适逢其时地满足了剧烈变化中的西方美学发展的内在需求。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兴起并以对自然风景的重新发现和对异域风情的热衷迷恋为其重要特征,中国风作为遥远的异域审美文化融入其中并起到了重要形塑作用。欧洲美学史由此到达了一个转折点,平衡对称、规则整齐、比例和谐等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古典美学观念受到公开质疑并渐告式微,不规则、非对称、多样性和惊奇感等现代美学观念渐成主流。中西美学交流的历史事实表明,中西美学理论并不存在所谓“不可通约性”之类无法跨越的鸿沟。建立讲述中国美学对西方影响的新的学术范式的时机已趋成熟。  相似文献   

14.
15.
学前儿童绘画是儿童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的最本真的生命活动,在发展儿童的人格、智力、思维和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特点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三个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的目的、类型和示范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教师示范的指导策略。教师应该明确示范目的、运用多种示范、创设宽松的示范环境等对儿童绘画进行指导,更好地发挥示范的作用,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宗超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F0003-F0003,61
近百年来,随着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的日益深化,比较学的意义日益凸显.中西文学的比较、中西艺术的比较均出现了一些成果.比较文学早已成为显学,相对而言,美术的比较并不理想,不但数量有限而且比较对象显得有些宽泛,中西绘画比较的专著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17.
16至18世纪,中国各大商帮都从事利润丰厚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高利润促使商业资本向着贸易中心点集中,从而使一些贸易中心点迅速城市化.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运河沿线、长江和珠江沿线、沿海口岸都有一批新兴城市崛起.这一批城市的兴起并非传统的政治因素,即由于达官、贵人或士兵的相对集中诱发了城市繁荣,而是由于商业资本集中,物流量增大而诱发城市繁荣.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新进程.  相似文献   

18.
绘画是幼儿成长和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绘画表象积累是幼儿绘画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幼儿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幼儿审美心理的特点来分析如何进行幼儿绘画表象的积累及表象积累过程中的美育实施,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前面两期文章中,我们先后讨论了当代文艺美学对于“物”的审美关系,对“历史”的审美姿态。今天,我们的讨论话题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人”自身的审美新发现。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但是,稍微比较一下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人”的审美把握,就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别。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指戏剧、小说类的叙事文学)多着重于对人的外在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永不陈旧的话题,情理和谐、心物相映的内在心理和谐是中国传统绘画体现的儒、道文化思想以及所蕴涵的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