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中国境内并不产狮子,但这种产自于异国他乡的动物却受到了中国民众的青睐。中国狮子由西域传入,因中国佛教亦由西域东来,所以关于狮子是否与佛教同时同步入华,史学界无一定论。本文从两者传入中国的时间、方式等方面探讨狮子不是与佛教同时同步入华。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依附、冲突、适应和融合后,到隋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这一过程,既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看作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完善。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模糊走向确立,理想世界由彼岸走向此在,社会化人格由外在压抑走向内在自由。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因果报应、地狱受过和忏悔负罪等宗教观念也传入了中国。忏悔之法,作为佛教的一种宗教仪规,对中国一般僧尼乃至普通士人和民众的历史影响十分突出。忏悔观念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儒学道德自律的某种缺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文化产物,成为影响中国士人文化品格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入手,论述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成就,得出了中国佛教发展是人类文明融合的成功典范案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在终极关怀方面和形而上的思辨方面都缺少充分的展现。佛教的传入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在这两个方面的稀缺。这正是佛教传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思维定式、生活信仰、民风民俗及诸多审美意识.佛教肇始东汉洛阳,最初几乎成为皇室上层社会的“专利”,随着北佛南移,从而开启了中国佛教由贵族向民间下移的进程.禅宗的出现以及最终成型于江西,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全成熟和儒释道的高度融合.从普世文化角度看,禅宗具有一种鲜明的民间性与草根性,它自觉和深刻地体现了一种中华民族文化意识,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的现象很早就已出现,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发生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茶文化出现了互动现象。一方面,中国茶文化适应了佛教的需求,另一方面,佛教又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亚是佛教的发源地,东南亚是佛教流行的地区。六朝时期是佛教继续传入中国方兴未艾之时。海路也传入是佛教入华的重要路线,中亚、南亚、东南亚僧人经海路入华,中土僧人经海路往返,他们在佛教东传和佛经翻译方面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9.
<正> 佛教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约在西汉末年(公元一世纪)。其传入的主要路线有三条:一是由天竺(今印度)通过丝绸之路经中亚、新疆传入;二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西南半岛传入;三是通过西南丝绸之路经缅甸传入。公元二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恒、灵二帝之世),安息僧安世高、大月氏僧支谶等相继来中国,在洛阳翻译佛经,汉人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史载资料详细地论述了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存在了因果报应思想及佛教传入后它又怎样溶合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学说,同时,也论证了中国古代报应思想与佛教学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期和成长期。佛教能够传入中国并成长发展,除由于佛教本身的宗教说教以及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根源外,还与帝王们的"倡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新罗乡歌是学界公认的韩国最早的国语文学体裁。收录在《三国遗事》中的十四首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三国时期是朝鲜民族文化从原始的神文过渡到人文的文化转型时期。一种文学体裁的萌芽,首先就要有孕育她的土壤,而在孕育乡歌的这片土壤中不得不提到的元素就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在中国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传入中国。由于地缘因素以及当时中国文化的扩散,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无论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教育、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都深受中国的影响。4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新罗统治阶层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基于此史实可以推定,当时传入朝鲜的佛教是经过汉化了的中国佛教。在此大的思想背景下,本文从原始佛教汉化的过程出发试论当时对乡歌产生的影响。首先分析新罗的社会背景,由此阐述乡歌出现的必然性,进而从乡歌的创作阶层与社会功能上管窥当时汉化佛教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 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第69页又写道:“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书中显然混淆了“中国”和“中原”两个概念。因为,西汉时,佛教先传入西域,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到长安,“口授浮屠经”,佛教才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与“中原”$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汉代最初传入中国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而是存在南传和北传两大系统,其中南传系统又存在东南海上传入和西南陆路传入两条路线。两大系统在传播载体、传播者身份和传播者对佛教的态度等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导致佛教在南北两地的传播效果不同,最后形成了佛教传入中国只存在西域唯一路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东汉时期,佛教由南海商路传入中国,而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梧州以及西江水道,是佛教由南向北传播的必由之路。梧州从而成为佛教繁盛之地,佛学中国化的发源地,也是岭南佛教文化之源,出现了牟子、康僧会、契嵩、惠能等佛学大师。达摩祖师与鉴真大师也曾在西江流域传播佛学。  相似文献   

17.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佛教语言的世俗化更是以其巨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之中,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世俗大众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佛教来源于印度,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自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最初是由达官贵人提供他们的住宅来供佛教人员使用。但由于中国建筑材料自古采用的是木材,至今保留下来的木构房屋,现存明清时代的为多。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相似文献   

19.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这样。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传入,无论对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接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别影响了书院制度的形成。 一、佛教的传入及儒、释、道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葛玉根 《现代语文》2009,(11):29-31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诸多影响。到了唐代,文人创作的唐传奇,出现了一系列的寺庙物象,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整理唐传奇中的佛教寺庙物象,梳理寺庙之传入中国及其初来时之文化意义,研读唐传奇文本中具有文学意义的寺庙物象,从而试探佛教寺庙传入前后意义之转化以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