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2.
关于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历来有很多争议。本文指出:婉约、豪放是词学范畴,而不是普泛的文学范畴;豪放词风及豪放词展示因苏轼词而引发;豪放与婉约有着两相对倚的比并关系;豪放与婉约不是一般意义的流派,而是词的两大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3.
最近,学术界对苏轼的豪放词提出了颇多疑问:如提苏轼是不是豪放词人?他有多少豪放词?如其说苏轼是“豪放”倒不如说是“旷达”,他仅有的极少数的六、七首豪放词,不过是“偶尔即兴”之作,如此等等。但细谙之下,又觉颇有值得推敲和思考之处,故不揣冒昧提出拙见,以与海内诸专家学者们请教。一、苏轼有没有豪放词?有多少豪放词? 要谈苏轼有没有豪放词?首先必须弄清“豪放”的定义和标准,才能衡量苏轼的词作。“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见新《辞海》)的意思,但这对词作的含义似乎远没有具体阐明。  相似文献   

4.
豪放词四论     
本文分四个部分论述宋代豪放调史中的有关问题。第一部分论述士大夫情怀在晚唐三代至北宋前期的显现,认为它必然会推动豪放词的产生;第二部分论述柳永词与苏敦豪放词的相通之处以及它对苏武豪放调的先导意义;第三部分论述苏轼豪放词在北宋后期有限的影响与地位;第四部分论过苏轼豪放词地位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5.
自明人张綖论定苏词豪放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即被视为苏轼豪放词之代表,几百年来似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近年吴世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见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但赞同者寥寥。笔者在考查苏轼及其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认为吴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本文欲围绕《赤壁怀古》词的写作背景、苏轼的创作心态以及和赤壁词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的风格、《赤壁怀古》词本身所表现的风格等方面发表拙见,从而证明这首词不能算豪放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人研究苏轼豪放词的基础上,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出了苏轼豪放词成熟于密州的新观点。其依据是: 一、苏轼自幼受其父文学要有为而作的影响, 在未踏入政坛文坛时就有革新北宋时期浮艳文风的思想; 二、苏轼在守密之前已对婉约派词风深为不满, 已尝试写作言情言志的非男女恋情的新词作; 三、守密时, 适逢朝廷对王安石变法有看法, 变法派有些失势, 故苏轼以为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 于是豪放词便应运而生;四、从文学创作思想来考察, 苏轼守密时只不过是把文学创作当作是抒怀言志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7.
苏轼、辛弃疾是宋代词坛颇具影响力的巨匠,他们的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题材广泛,词境开拓,多以豪放出之,在他们词风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豪放词派。  相似文献   

8.
苏轼词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是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有的认为是“豪放”,宋明以来持此论者甚多,认为“千古豪苏擅胜场”,故将苏东坡称为“豪放”,将柳永与之对应地称为“腻柳”。有的评论家认为,“豪放”只表现在苏轼的个别作品中,难以代表苏词的全部风格。还有个别人认为苏词的主要风格仍是婉约或是旷达与婉约的结合。正确评价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必须涉及风格的概念和他的全部作品,尤其要密切联系他的生平经历和基本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研究苏轼豪放词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苏轼豪放词成熟于密州的新观点。其依据是:一、苏轼自幼受其父文学要有为而作的影响,在未踏入政坛文坛时就有革新北宋时期浮艳文风的思想;二、苏轼在守密之前已对婉约派词风深为不满,已尝试写作言情言志的非男女恋情的新词作;三、守密时,适逢朝廷对王安石变法有看法,变法派有些失势,故苏轼以为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于是豪放词便应运而生;四、从文学创作思想未考察,苏轼守密时只不过是把文学创作当作是抒怀言民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苏轼豪放词的情感模式其基本要素由意象、典故和情绪构成,三者自然融合,铸成其词独特的艺术范式.再经辛派爱国词人的推崇和发展,使豪放词又形成了第二次高潮,"苏辛"豪放词派情感模式成为宋代一种最具活力和影响的新声.  相似文献   

11.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方面都具有着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从苏轼所创作的豪放词来看,风格特征的多样化是十分明显的特点。在他的词作中,恢宏壮丽、超脱旷达以及对怨愤的表现都十分明显,本文则通过苏轼的词作对这些风格特征做出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词,从文人词的柔靡纤弱中走出来,冲破词坛旧习,形成了独特的、笔力纵横、气势磅礴的豪放风格,处处洋溢着一种悲慨清逸放旷豪迈之情。苏轼天资超迈,学养深厚,却政治失意,遭际坎坷,这也是导致苏轼豪放词作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研究毛泽东的词,必须放在对豪放派词的研究的历史中来进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苏轼、辛弃疾、毛泽东豪放词产生的背景分析。二、苏轼、辛弃疾,毛泽东豪放词作的情感取向的走势分析。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毛泽东豪放词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15.
苏轼之于文学的贡献,主要在其词的成就。其词的成就历来认为主要在其对豪放词风的贡献。但 如果我们站在整个词史的角度,站在苏轼整个词作的角度来观照苏轼词的风格,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他们的词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苏、辛豪放词中同题材词作的对比上,可见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论起苏词,多以“豪放”赞之。苏轼天性豁达、侠骨峥峥,创作中,刻意要“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形成其词豪放、旷达风格。但苏词中还有一批叙写儿女私情、离愁剐恨之作,婉约柔美,纤丽清新,剐有一番风情。通过对苏轼具体词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词特有的艺术风格应是:纤丽与雄壮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  相似文献   

18.
南宋初期,统治者推尊元祐右政术,使得元祐学术重新回归文坛。词学批评对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都有了中肯的评价,自成一家的苏轼豪放词在南宋得到重新的审视,在高宗、孝宗时期尤甚,形成了苏词接受的第一个高潮。同时,印刷媒介大量、快速、轻便的传播特点,书籍开始大量产生,为苏词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有效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印刷传播渠道多元化,有官刻、私刻、坊刻形式;出版形式多样化,有别集、丛刻、选集、词话。印刷传播对苏词地位的确立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引)的话,而苏轼则是人们历来公认的豪放词的创始者。虽然这以前,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已露豪放的端倪,但在词坛上站稳脚跟,而能与婉约派相抗衡者,则还应自苏轼始。在三百四十余首《东坡乐府》中,真正可称豪放词的,恐怕不到十分之一,不过它在词学史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贺铸的生平际遇和性格特质入手,对贺铸抒怀词、怀古词、隐逸词的豪放风格进行了研究。贺铸以豪放词风的雄豪、悲壮、旷逸这三格为主体,融会丽的婉约词风和沉郁顿挫的诗风,使这三类饲分别呈现出以豪放为主调的异彩缤纷的风格特征。本文指出,这不仅使贺铸豪放词避免了粗疏、叫嚣、澜浪之病,还使其因风格的丰富多彩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这便是贺铸继苏轼开创豪放词风后为拓展这种风格所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