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在美国诗坛上,一大批美国诗人翻译了很多中国诗歌,如雷克斯罗斯翻译的《中国诗百首》等。很多美国当时的著名诗人都认为中国诗歌和日本诗歌对20世纪的整个西方诗坛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雷克斯罗斯提出了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文中以雷克斯罗斯翻译的杜甫诗为例来论证和分析他所提出的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并略加论述这一方式对西方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朗费罗认为美国诗歌的创作与本土化密切相关。没有本土化的诗歌因素很难代表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自始至终将诚实勤奋、使命意识、"天职"这些清教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美国诗歌本土化创作探索一条新路。朗费罗诗歌本土化写作实践探索将清教思想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同时为美国文学民族化奠定基础,而这些又与朗费罗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擅长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诗歌寓意丰富、深邃。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和诗歌语言特点着手,根据诗人的社会经历、精神层面,剖析其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凸显美国梦的光怪陆离,呈现诗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历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5.
我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在美国引起了"寒山热"。文章将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寒山诗歌在当时美国的传播情况,分析舜口探讨"寒山热"的成因及其对美国诗歌界和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在诗歌中经常使用代表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分析,指出"我"在诗歌中体现的不同意义,同时指出"我"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宏 《海外英语》2011,(12):295-296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诗歌的限制,特别是摆脱了五步抑扬格束缚,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写作方式—半韵,或无韵脚,用破折号代替逗号。因此,人们称她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之母"。该文从色彩和触觉角度出发,评析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要采用"白与黑"、"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对死亡、意象、自然三大块主题诗歌的进行剖析,体现她诗歌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中意义不确定性论,对20世纪美国"非正式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分析,指出诗歌中大量隐喻、提喻的使用彰显了诗歌语言意义的模糊性,从而使得诗歌主题在语言本身所产生的多义中得到解构。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深受各国读者们的喜爱。国内外学者对他的诗歌的研究数不胜数,但鲜有学者发现他的诗歌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契合之处。以弗罗斯特著名的诗歌《雪夜林边》及《火与冰》为例,对他的为人处世、诗歌形式及诗歌的内涵进行深度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闪耀着"中庸"的智慧光芒。通过对中庸思想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体现的挖掘,有助于探索中庸思想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桂冠诗人娜塔莎·特雷瑟维(Natasha Trethewey)以书写美国非裔历史见长,个体叙事的历史化是其诗歌历史书写的主要策略。本文以特雷瑟维诗歌中的个体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诗人利用诗歌创作技法对个体叙事进行历史化的途径,进而分析这一文学实践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认为,特雷瑟维诗歌中个体叙事的历史化主要从叙事者设置、跨媒介叙事和诗体、语言风格等维度进行,目的在于重申美国南方非裔个体及其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历史话语权,以期美国"精神流亡者"的历史及社会权力回归。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凭借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独特的思想使她的诗歌脱颖而出,远远超越同时代的诗人,创作了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诗作。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学家肖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文学理论探析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独特魅力,主要从语言、意象、主题的"陌生化"三个方面对其自然诗歌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深刻体会其自然诗歌语言的新颖细腻,意象的奇特精妙以及主题的深奥复杂。  相似文献   

12.
对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诗歌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她诗歌中的现代主义倾向.采用现代文学评论家巴赫金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狄金森诗歌中的"非物化"、"离心力"、"杂语性"和"小说化"等倾向,与她同时期的作家风格相距甚远.然而,她又同时巧妙地采用"小说化"手法,在短小的诗歌中密集地融合了多种文本风格,使语言产生粘合性和一致性,从而形成清晰的一体性特征,充分体现狄金森诗歌特有的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窗边少妇》评析,分析了威廉斯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诗歌创作观。不论是诗人强调"本土"还是"纯语言",其诗歌都呈现出一种简约之美。这种简约之美主要体现在摄影般的透视之美、语言简洁之美、诗歌形象简朴之美及诗行和音步简化之美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美国"垮掉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接受了中国的禅宗思想,将禅宗思想融于作品创作中。他的诗歌《金色永恒律书》以其独特的结构、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被称为"美国版的《金刚经》"。克鲁亚克还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金色永恒律书》以诗入画,以画悟禅,开创了美国禅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西传"的大语境下以威廉斯对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的翻译、接受和移用为基点,考察威廉斯景物诗中中国古典物我观之体现。威廉斯作为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精神导师,借中国古典诗歌"他山之石",身体力行地鼓励美国诗人把自己从传统语言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对生活作如实的呈现。威廉斯的景物诗充分传达出对生活本质的透彻理解与高度尊重,获得了自然人生与艺术匠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丁玲 《考试周刊》2007,(36):101-102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通过意象表达自己复杂而独特的情感。她对"死亡"的感受和描写是深刻而独特的,有多重含义。本文通过考察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意象的多重含义,以更好地了解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和"永生"的主题的深刻内涵以及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诗歌是"词语打造的机器"这一基本认识,美国译者托尼·巴恩斯通在其中诗英译中使用了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借以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原诗作为词语机器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顺应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与逐步崛起的诗歌"超文本"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了解异民族的本质文化内涵以及揭露语言和人的本质方面,聚焦诗歌"声响"效果的翻译策略,更能行之有效地规避民族文化偏见,使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话语具有极大的"独白"性,它的晦涩难解很大程度上起因于诗歌意象的任意所指与其所指的变换游移。诗歌意象摆出一副敞开的姿态,但其无限性却常常被误读为拒绝阐释的自我封闭。文章借助索绪尔语言学意义上的能指与所指概念、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以美国近代女诗人玛丽.奥利弗的《八月》与西尔维亚.普拉斯的《采黑莓》中的"黑莓"意象,解析了诗歌意象的必要性与充分性及其"喻指的能量"。  相似文献   

19.
《黑烟之歌》(The Song of the Smoke)是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作的诗歌。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及其"黑烟"意象的赏析,揭示出诗歌要表达的黑人自豪感及其对惨痛历史的铭记,对苦难现实的抗争和对"白人至上"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