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承受着科技的负面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观点,把科学技术视为意识形态.文章介绍了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理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派别,大体上可归结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派。在现代社会中,二者的关系日益密切,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科学技术会促进道德的发展,道德对科学技术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力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目标与愿望相同,并且都把其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上,毛泽东侧重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侧重于从革命的角度谈“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则提出“要把解放生产力讲全”,“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从而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4.
学法是教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结构,求学动机及学习情感不同, 其学法也不同。本文对高校学段体育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原则及其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研究各学段的体育学法理论,以促进其教法改革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比较维柯争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的基础上找出原始思维的真相,即它是艺术化的思维、类比的思维、多重意识的思维。同时,文章也对二者观点不同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可谓众说纷坛。我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这两个因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资料尤其劳动工具,都是一定的科学技术的结晶;同样,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劳动者,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那个国家什么时候重视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物化到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目标 在思想理论方面:本课程的教和学都必须联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着眼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2年第3期第34页刊发了《建议摒弃“等分除”与“包含除”》一文,对其中某些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包含分”不等于“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两种分法———“平均分”与“包含分”,“包含分”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且这两种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分东西),同时存在质的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认为“平均”与“包含”叙述上是相关的,可以统一用“平均分”来表述,脱离了生活实际。我们必须承认分的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实践操作,领会这两种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也说"特别"与"尤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别"与"尤其"这对近义词,已有学者研究过.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境等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了重新分析与比较,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补充了一些新的观点,希望能对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余宏其现行中学各年级思想政治课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拟就如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以及我国为什么必须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