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随着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职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如何提高职校德育实效性是职校德育工作重点。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针对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必须用疏导的方式,转变观念,树立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德育意识;加大网络道德的教育力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意识,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运用网络功能与青少年进行思想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新型的班会和课外活动,提高家长的网络知识水平和网络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方蕾蕾 《中国德育》2015,(15):38-43
"互联网+"时代,我国德育正面临社会结构的变化、道德关系的重构、道德社会的延伸等境遇。已有的传统与现代两种德育取向虽有所分野,但二者的问题及特征并非独立存在,且"互联网+"时代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而非颠覆,故而未来德育也应择一融合的取向,即传统+现代的第三种德育取向。  相似文献   

4.
刘芳 《教书育人》2001,(13):40-40
一、德育工作的创新我们都知道,中学教育中德育是灵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班主任必须树立全新的德育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纵观我国中学德育工作,一个基本的特征是“服从式”的。在这种德育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道德权威和价值法官的角色,对学生宣布的是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规范,发表的多是导向性的意见。也就是说班主任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学生,而不是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看法,提出一些允许思考与发展的道德要求。这种德育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常常不能解释一些新的道德现象,于是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生中间的道德的困…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道德境界宗教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的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改革德育考评体系,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一直将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德育过程混为一谈。总以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须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核心,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鼓励学生敢于对传统道德规范提出质疑并进行道德创新,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德性,从而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人数以几何级数递增。在传统德育急需走出困境、网络不良影响日益凸现、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作用弱化的背景下,网络德育应运而生。网络德育是教育者以网络为栽体.以自我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网络受众,施加德育影响,培养具有较强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符合社会发展与道德要求的现代公民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网络德育的提出是德育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教师》2009,(16)
德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处核心地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德育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网络道德认识,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德育;从人与网络的交互中,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和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渗透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能力:学校应以网络为载体,实施创新德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就可构建现代的德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学生法治观念的重点课程。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心性活泼,容易冲动,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不全面,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将德育融入初中道德法治与教学活动中,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教育”拓宽了高校网络道德培养路径,同时要求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优化升级。基于规范伦理学提出的现实进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可分为网络道德规范管理、网络道德规则、网络道德原则三部分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以增强高校道德他律为抓手,以规范行为的塑造为依托,自外而内逐步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完美德性;可从“知、情、信、行”切入,积累规范知识,完善道德规范认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判断力;坚定学生道德信念,巩固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定向力;塑造道德规范行为,提高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躬行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如何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若干建议更新观念,树立高校德育工作新理念,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重视加强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建设,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高校德育网络建设,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繁荣,强烈冲击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而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最活跃的特殊群体,毫无疑问是受到互联网环境影响最深远的一类人群。在互联网环境下,道德规范的相对弱化、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意识的降低,虚拟网络中的自我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差距,甚至网络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等都正在呼唤着发扬网络"慎独"精神,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理想,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从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文章从现象学教育学出发,对当前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德育过程优化:丰富德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改进德育方法,运用理解、关心、尊重儿童的德育方法;转变思想观念,反思德育效果,树立长远的德育效果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思考的新课题,"网络德育"由此走进了我们的工作视野.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方面: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意志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高校德育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新时期高校必须以道德内化为理论基点,通过转变德育观念,加强德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逐渐变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是以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辨别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德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通过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是非、公私、荣辱;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并在实践中坚定履行道德义务,使之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德育在诸类教育中居主导地位,统领着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价值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人们普遍奉行的道德价值准绳和道德评价标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超越的统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本质特征,否定了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指导人们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引领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