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曾在学界引发诸多争论,今重读顾先生《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一书感触良多。姑且不论顾先生的学术观点中是否的确存在值得商榷的部分,其治史严谨勤勉的学术态度,于今日学者之治史仍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古典戏曲,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国内外的观众.文章旨在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难点及意义入手探讨戏曲翻译的原则,并指出戏曲翻译应将观众的接受度作为基本原则,尽量顺应原戏曲的行文风格及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4.
陈西滢不止一次指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其言之凿凿、斩钉截铁,造成了颇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在名篇《不是信》里回应十分得体而且雄辩。彼时的学术规范与时下有所不同,未一一注明出处有时代的原因。"整大本的剽窃"语出顾颉刚,而陈西滢信以为真。十年之后,盐谷温著作有了中译本,《中国小说史略》有了日文版,鲁迅仰天长啸,要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  相似文献   

5.
朱希祖、李大钊、顾颉刚均为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发挥了重要影响。学术方面,他们之间既有一些共同性,又在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下,彰显出自己的主张和个性。由于早期同供职于北京大学,他们之间还有一些个人交往。《顾颉刚日记》以其即时性、随笔性、率真性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本文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辅以《朱希祖日记》及其他资料,试图从生活史的角度诠释他们的学术关系,以丰富民国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选本和改编本三种演出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表演的改编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历史久远的舞台演绎过程中《牡丹亭》承载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特质,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和完善。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戏曲文献是戏曲研究的对象,也为之提供有力的论证,它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也保存了戏曲史的发展过程.而王骥德的<曲律>则权衡各流派之得失,兼取众长,独出己见,是明代戏曲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这部著作与吕天成的<曲品>堪称当时曲苑之双璧.  相似文献   

8.
戏曲语言美理论研究开始于元周德清 ,发展于明王骥德 ,大体完成于清人李渔 ;近人王国维“自然”、“意境”说出 ,理论研究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化。戏曲作品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南北异制 ,各呈范型 ;曲白兼美 ,交相辉映 ;本色文采 ,合则双美 ;风格异趣 ,尽展才情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顾颉刚生前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中,顾颉刚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足迹。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顾颉刚基于“学术救国”的考量,大力倡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并广泛搜集了中国近代史史料。顾颉刚的研究理念和实践,为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拙著《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四年过去了。四年来得见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麻赫默德·喀什噶黑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汉文本,其中收录了很多跟中国古典戏曲中有关的突厥语,可补拙著前书的不足;又年来个人钻研也偶有一、二所得,而《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修订本一时尚难实现,因草成《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补正》,权当前书的续篇,以就教于有道及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在高校开设《中国古典戏曲赏鉴》这门选修课程,将使现代大学生们在感受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提升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本文针对中国古典戏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得大学生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轻松的心情来品味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先生以《诗》《书》研究证明尧舜禹并不存在的结论和研究方法与先秦古史文献体系构成了矛盾。坚持这种观点和方法的结果,必然导致对先秦古史文献作出系列性的否定,使古史研究结果变得更不可靠。研究先秦古史应坚持文献与实物并重而以文献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戏曲的传播发展,传播者越来越注意到传播的受众和传播的效果,戏曲作者更多的注意到改编后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笔者从清代《水浒传》改编传播的效果和传播者的可信性效果两方面着手论证《水浒传》戏曲改编在清代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因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主旨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戏曲多表现人的社会性,而忽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缺失个体意识的彰显.但随着元明清以来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国古典戏曲中也发出了个体抗争的声音,个人主体性的意识连贯地表现于元明清戏曲中,直到“五四”新文学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7.
介子推故事最早见于《左传》的记载,从行世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尤其在后世民间叙事的介入和传说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传承沿袭至今。同时介子推故事也为戏曲的创作继续附会缘饰提供了借鉴的意义和发挥的空间,元明清戏曲中的介子推故事在人物形象、结局设计等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为无声之戏,戏曲为有声之小说。《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十二支曲与戏曲中的家门一样是小说主体故事的总括和主要人物命运的总设计,《红楼梦》人物外貌的定格描写与戏曲中人物上场亮相近似;《红楼梦》人物视角中的人与景给人以生动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19.
顾颉刚在考辨《禹贡》时,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他因此意识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古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倡导学界开展历史地理学研究,并创办了“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承载了唤醒民族意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他对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有开创之功,贡献巨大,其炽热的爱国情感、开阔的学术视野,堪称学术界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告诉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顾先生先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的名言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下来的3、4两段论述怎样对待传说;第5段论述怎样对待书本和学问: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