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1.学生对学习的认知障碍。突出表现在排斥教学内容,排斥教师,对老师存有偏见,不信任,甚至采取敌对行为。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老师,对老师的知识,能力甚至人品都有明显的不信任感。所以,不认可老师的“教”。在学习上表现为消极应付,没有动力和目标,不能主动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信息闭塞,不会有效的“学”。总之,不能正确对待和分析教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待学习态度不好。2.学生学习的情绪消极。主要表现在:(1)消极情绪体验。越是学习困难,消极心态越强,视学习为沉重的精神负担。(2)过度焦虑。心理学家认…  相似文献   

2.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却又不得不继续,因而对学习感到厌烦,消极对待,甚至产生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目前,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小觑,大学学习成了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承担甚至厌倦排斥的事情。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经过调研和考察,对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可能会说这是老师的原因:首先老师讲课时,采取填鸭方式,往往是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把所有知识点、研究方法和解题方法都讲出来了,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其次是老师的素质、教学水平、责任心上,如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甚至偏爱部分学生,导致另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抵触情绪.最后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好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江双喜 《班主任》2009,(4):36-37
厌学是一些高中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行为上主动远离。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学习兴趣越高,接受的能力也越强.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6.
从策略的角度看英语语音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英语语音教学,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应双管齐下。理论教学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以免学生对语音理论产生排斥甚至恐惧的心理;实践教学应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较容易地将理论付诸实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策略指导,要纠正学生的单纯模仿,强调“过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能“乐学”。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大量功夫、花了不少力气,可学习效果总是不理想的学生更是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望而生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正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可能会说这是老师的原因:首先老师讲课时,采取填鸭方式,往往是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把所有知识点、研究方法和解题方法都讲出来了,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其次是老师的素质、教学水平、责任心上,如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甚至偏爱部分学生,导致另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抵触情绪.最后是老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呢?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 ,班主任工作只要对学生做到“勤、严、爱”就可以了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家长 ,尊重任课老师。首先 ,要尊重学生。老师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使“勤、严、爱”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否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所以说“尊重”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核心和灵魂。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尊重学生呢?第一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虽然是长辈 ,但是在法律地位上、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 ,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平等地对待学生 ,而不能以长辈自居 ,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顾学生的感受 ,出言伤害学生 ,甚至侮…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生源的数量、质量都在大幅度下滑。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认为自己是被中考“淘汰者”,怀有“失败者”的心态,因此消极地对待学习、对待老师、对待父母、对待生活,甚至有时做出过激行为。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好孩子,只是需要一种动力机制来激发起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点燃他们心中向善、向美的火花。我校适应学生和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寓德育于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逐步形成德育长效机制,将一批批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教研组内评课交流时对有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是很正常的,但对于有些问题的认识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似是而非.比如规范问题,不能按照个人的理解、习惯、甚至喜好去教学,也不能因为看上去问题很小,就不注意.“始于微末,止于广大”,“对待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出现了问题,反映的是教师对待学科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细节决定成败,从规范做起是赢得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4.
荷兰著名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当前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但是学生常处于紧张、忙碌状态,对学习活动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以致很多学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方园 《中国德育》2014,(23):29-32
正当前,我们对学生的国情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讲授的课本内容,甚至总是提出一些与课本观点相反的意见;学生排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学习需求,等等。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国情教育不感兴趣,不能掌握国情知识,更不能形成学习能力和激发爱国情感。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形成对国情知识的真正理解。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呢?一、"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期待”,即盼望、等待。 “效应”,泛指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应充满期待,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期待中生活,在教师的期待中学习,在教师的期待中成长,甚至带着教师对其成长前景的殷切期待走出校门。 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向上的助长剂,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习动力 虽然许多教师都已意识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许多学校依然奉行的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刻板单一,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学习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属间接经验,因此学生对许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特别是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直接和紧密,有些内容陈旧、滞后,加之一些教师教学时又不善于联系实际,使学生看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知识的价值,因而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不能深入浅出讲授教材;不重视教学艺术,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方式不当,打击或者损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朱晓婷 《河北教育》2007,(10):23-2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对小学生来说,快乐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对老师来说,引导学生轻松、快乐地学英语是我们永远要研究的课题。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让英语学习成为他们的快乐之源,并使他们乐“此”不疲呢?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