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故事流变研究不能说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古人即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但真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故事流变研究,应该说是从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发表其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开始的。虽然顾氏的研究是服务于其古史研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无疑给后来的学者以巨大的启示。故事流变研究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文学故事;主要目的也不是还原"故事"的实相,而是梳理故事在时间之流中逐渐蜕变的轨迹及其变形背后的"推手"。因此,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挖掘搜罗出相关文献,进行认真审慎的梳理,并寻绎出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背后的原因,是此项研究中应该致力从事的工作。本栏目此次推出的三篇笔谈大致可归入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的范畴。伏俊琏和杨晓华《故事流变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大量的实例探讨了故事的分化、研究方法与意义等故事流变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具体的故事流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果泉《狐精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类精神内涵的演进》梳理了秦汉、魏晋六朝及唐宋以降三个阶段狐精故事的流变,并探讨了狐精故事流变过程所体现出的由宗教精神向艺术精神的演进;张富春《五通:神祇中的西门庆》探讨了宋代以后小说中的一个民间神祇五通故事的演变,认为五通故事表现了神人间金钱与贞操的博弈。作为当前这方面研究实绩的部分呈现,这组文章从理论到实例、从经典到民俗,多方位、多视角、开放性地探讨了故事流变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集中刊发这组文章,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故事流变研究不能说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古人即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但真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故事流变研究,应该说是从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发表其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开始的。虽然顾氏的研究是服务于其古史研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无疑给后来的学者以巨大的启示。故事流变研究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文学故事;主要目的也不是还原"故事"的实相,而是梳理故事在时间之流中逐渐蜕变的轨迹及其变形背后的"推手"。因此,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挖掘搜罗出相关文献,进行认真审慎的梳理,并寻绎出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背后的原因,是此项研究中应该致力从事的工作。本栏目此次推出的三篇笔谈大致可归入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的范畴。伏俊琏和杨晓华《故事流变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大量的实例探讨了故事的分化、研究方法与意义等故事流变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具体的故事流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果泉《狐精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类精神内涵的演进》梳理了秦汉、魏晋六朝及唐宋以降三个阶段狐精故事的流变,并探讨了狐精故事流变过程所体现出的由宗教精神向艺术精神的演进;张富春《五通:神祇中的西门庆》探讨了宋代以后小说中的一个民间神祇五通故事的演变,认为五通故事表现了神人间金钱与贞操的博弈。作为当前这方面研究实绩的部分呈现,这组文章从理论到实例、从经典到民俗,多方位、多视角、开放性地探讨了故事流变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集中刊发这组文章,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先秦至西汉典籍中的狐精是一种害人的妖兽,东汉时的狐是符合儒家尺度的瑞兽,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出现雄性狐精,形成“雄狐”型故事,唐传奇中的狐精外表美丽,才华卓越,《聊斋志异》集中国古代狐精故事之大成。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试从文献研究、作品思想研究、作品语言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近五年来相关《儒林外史》的研究作一番爬梳整理,并给予客观评述,以求为《儒》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丁登花 《文教资料》2012,(19):87-88
作者通过梳理相关专著及论文,将近十年来古代图书分类的研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古代图书分类与古代学术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古代图书分类自身的演进过程;三是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利用《中图法》或改良的四部分类法重新类分古籍。还对这三个方面研究的创新性和准确性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近十年古代图书分类研究综述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界对于古代图书分类的研究现在已经进展到何地步,尚有何不足,仍有哪些领域未曾涉足可以继续发掘,这就是本文目的之所在,也是作者欣慰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韩国朝鲜时代汉字学研究文献《第五游》,现藏于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和国立中央图书馆,是朝鲜后期学者沈有镇为研究汉字而撰写的未完成文献。《第五游》书稿的成书时间比洪良浩的《六书经纬》早50多年,比朴瑄寿的《说文解字翼征》更是早出120年,最为珍贵的是,它是朝鲜时代最早加入小篆而进行汉字研究的专门文献。  相似文献   

7.
“鬼母育儿”型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在我国民间的流播极广,通过古代典籍文本和当代采风记录文本本的梳理和比较,可以大致钗勒出该类型及其亚型的结构特征,流变轨迹和故事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叙事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8.
白蛇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它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代谷神子《博物志》中《李黄》《李琯》的影响。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基本梗概。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则是它的定型之作。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和玉山主人《雷峰塔奇传》将其日臻完善。笔者试图通过叙述白蛇故事的演进历程“淫欲——悲情——圆满”,来解释隐匿在这种变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体现我国古代化学发展史的插图,并对插图背后的故事进行介绍。通过化学史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1999-2000年《文心雕龙》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心雕龙》研究从蔚为大国到局促一隅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有各种主观原因 ,这是整个古代文论研究应该反思的问题。无论如何 ,几万字的一部古代文献被敷衍成数千万言的学术著作 ,在学术史上实属罕见 ,无论个人的好恶如何 ,这都是个绕不过的存在。纵观《龙》学史 ,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大体不出四大领域 :版本字句的笺释 ,概念范畴的梳理 ,思想渊源的追索及现代意义的追加。其共同目的不外两个 :或是对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或是对古代典籍的一次又一次思想投诚。这部中国文学理论中最罕见的体系性著作 ,对当代学术的意义是最方便地提供了学术…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民间文学中,狐精变形为人的故事,俯拾皆是,且脍炙人口。这些故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艺术家和古代民众的艺术创造。这种民间故事不同于一般民间故事的地方,在于它们植根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关于这种民间信仰,已有人就“狐”与“胡”的关系作过探讨。最早发现胡与狐的关系并加以探讨的是陈寅恪先生,他曾写过一篇名叫《狐臭与胡臭》的文章,论述胡臭原是胡人专有,后胡人迁居中原,与汉人通婚后,汉人亦有,故改“胡”字为“狐”  相似文献   

12.
“韩湘子”故事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流变过程中分布渐广,出现了故事版本多出、涉及文体庞杂等现象,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韩湘子”故事有关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特别论述了“韩湘子”故事在不同文体、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关联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散文流变史稿》是新世纪以来古代散文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该书甚为厚重,共有76万字,700多页,思想精神和文化视野方面概括甚广。本书的问世不仅为古代散文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参照,也为无数散文写作者和散文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知识性读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童蒙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神童诗,一部分神童诗及其故事又成为童蒙教育中的案例,也是当今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文献材料。然而神童诗中部分材料的真伪问题值得考虑。如寇准《华山诗》比较有名,但是考察寇准别集、《华山诗》流变及文献来源,此诗很值得怀疑。据传为宋代汪洙所作的《神童诗》有时成为神童诗的代名词,然而《神童诗》既不完全是汪洙童年所作也不完全是汪洙个人所作。《神童诗》是神童诗现象的代表,也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有鉴于此,当运用众多的神童诗作为研究材料时,应该慎重。同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存疑的神童诗,只要适当运用,都有作为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故事"是传统叙事文学的核心。施蛰存在小说里对"故事"十分用心经营。作为一个站在现代和传统的交汇点的作家,他把现代和传统都融入到了"故事"里。在《塔的灵应》《黄心大师》《夜叉》《魔道》这四篇故事性很强的小说里,他对古代神佛故事和志怪故事进行了重写,从古代文体资源里写出了现代,从神佛小说里写出了人性,从志怪小说里写出了人心,并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了前卫的姿态。施蛰存没有完全剥落传统的色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兼容"的海派作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黄粱梦”引出在我国古代和这一故事相关联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对唐代《枕中记》、明代《邯郸记》和清代《续黄粱》三部作品的分析及对比,揭示“黄粱梦”的故事流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家将的故事经历了一个由历史事实到民间流传再到舞台演出最终进入章回小说创作领域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点,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辞记》等章回小说名著的成书过程基本相同。但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却一直没有集大成之作,这又与三国故事、梁山故事、取经故事、岳飞故事的情况大不一样,可见杨家将故事的流变过程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范张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关于信义的生死不渝的友情故事。这个故事题材的流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的《范式列传》、元代宫天挺的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拟话本《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三部作品内容因作者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故事的主题从盛赞贤士到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再到推崇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信义观念一直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中的"坐动"和"散动"概念是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理论所首创的一个汉语语法学概念,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马氏文通》卷五、卷十的相关文本,可以分析出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与《文通》其他概念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其在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影响与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