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作家狄更斯带有儿童特征的创作心理在作品中的投射 ,使他小说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狄更斯的独特创作心理特征映射在他的著作中 ,使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童话式风格 ,从而揭示出他小说的童话模式 ,这正是其小说风格的本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人称讲述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为读者描绘了一幅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的全景画面。小说中作者投入大量亲身经历和情感体会,使得它成为最为狄更斯宠爱的"孩子"。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作者狄更斯与其小说中人物背景设定的内在联系,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分析作者设定的人物性格和对主人公的影响,并从中解读狄更斯深埋的行善与爱。  相似文献   

3.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高中心理课更多引导学生向内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在活动体验中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充分利用隐喻故事既方便表达,沟通和交流,又容易穿越防御,克服阻抗,深入到内心深处,让读故事的人有一个安全的距离来谈论与接触自己,表达出自己潜意识的需求和情感.通过隐喻,宣泄情绪,更能发挥自己内在的能动性,促进领悟与成长.本文用一节以"探索自己"为主题的高中心理课为例,讨论了隐喻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结合信息技术,提出如何制作、运用隐喻故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龙翠翠 《现代语文》2014,(11):55-56
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感情更为复杂,描绘的社会图景更为广阔,是融审美、推理、悬念与情感等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可以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不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且通过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语文思维。但是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把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或评论家的鉴赏定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背那些知识点,这种缺少思维参与的小说阅读。  相似文献   

6.
分析查尔斯·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监狱意象"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揭示小说的主题意蕴,展示小说家的人文关怀,从而管窥狄更斯后期小说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在小说中常常化用圣经意象来描绘事物、描写环境和烘托气氛,这对于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圣经意象与现实生活的互相映照,一方面使神话现实化,一方面使现实神话化,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内涵。分析狄更斯小说意象的圣经原型有利于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审美意蕴的体会,也能更深地领悟圣经对西方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虹影作品的创作主题繁多,情感交织。其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在叙述个人经历的同时,更具女性成长主题的言说。小说主人公在生理和心理上经历了大饥荒时代的饥饿,更在无形的父权制压迫下受到外界他者的否定,所有的遭遇构成了虹影“失乐园”式的悲情成长过程。但是,虹影逃离家园,凭借自己的固执和倔强,超越了成长的局限,终获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查理·狄更斯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非常优秀的作品。然而在狄更斯的成长经历中,不幸成分居多。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对其心理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说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它用一种美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开阔的空间。创作者在这个空间里,往往有意地预留一些空白,来激发读者想象和探究的兴趣,诱导读者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行再创作,并让读者在这过程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这种艺术技法,我们称之为"留白"。《礼拜二午睡时刻》这一篇小说很好地演绎了这一点。在小说人物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作者的表述却客观冷静,省去了心理描写,连动作和语言也表达得非常节制;情节设置只选取了故  相似文献   

11.
心理主题班会的设计思路及其实践来源于主题班会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整合,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的理念深度融合,其融合点在于"育德育心,育心养德"。心理主题班会的设计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将心理学知识与游戏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我和展现自我。学生的参与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你应该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产生发自内心的自愿参与动机。这样,教师在体验中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在培育学生健康身心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教学的三个维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探究狄更斯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对进一步认识狄更斯小说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中的空间体现着工业革命初步完成之后现代技术的进步性,以及工业资本主义对空间的改变引发各种空间问题。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人们既臣服于空间的束缚,又在空间中实现"审美救赎"。空间的脱域、空间的分裂、空间中体现的权力秩序三个方面都体现着空间的现代属性。他们相互交融共存,以此形成《雾都孤儿》中特有的现代空间。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成长的母地,这种情感地理会对作家的创作及审美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从地域视角、童年视角及宏大而温情的写作状态几个方面来研究情感地理对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是一部既讲扶贫又讲儿童成长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它以儿童的视角书写新时代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作者把扶贫的主题融入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使主题通过具体鲜活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同时,作者又将这一主题巧妙地与当下儿童成长中的一些问题、陋习相结合,例如亲子关系疏离的问题;既让读者了解扶贫工作,又反思自身成长,在展现小说主题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实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俄罗斯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短篇小说《野小鬼》的分析,并结合其童年与青年时代人生的经历,阐说了作者的观点:肖洛霍夫通过小说《野小鬼》与自己同名的小主人公米什卡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政治信念、审美追求,释放出了自己的心理重荷和压力,是主观情感的表现,实践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就是情感表达"的伟大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进行了非理性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指出审美心理偏差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以丑陋为美、以怪异为美、以享乐为美、以不求上进为美的现象,并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从认知、情感、人格要素上揭示了大学生审美心理偏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审美心理偏差调试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西方古典悲剧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中存在着的隐性"补偿心理"运用,从而揭示了成熟的西方古典悲剧同样符合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心理、观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心理;符合戏剧艺术欣赏的一般审美心理:欣赏戏剧艺术的审美活动应始终伴随着一种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确证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审美意识的养成与其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审美情感、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心理的建构无不与其生命的悟解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人生的成长不断发生着变化,而美的本质又与人的终极追求不可分割,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审美理想,使自己由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心灵的净化,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蝴蝶梦》反映了叙述者在心理上、情感上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成长是其重要主题。小说作者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人物设置上为叙述者的成长提供了三个反面引路人,同时在情节安排上也体现出具有象征性的成长仪式,使得《蝴蝶梦》的成长主题得到了有力的凸显。  相似文献   

20.
距离是审美的一个必要因素,审美中的距离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指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因素的"心理距离”。审美过程中插入心理距离以后,实际上处于一种功利情感淡出审美情感介入的状态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异与惯常思维,是由于距离带来了艺术的虚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