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的新闻改革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过去,不断向前发展。而本世纪初中国的入世则成为中国新闻改革中的一个新契机。印中国的新闻改革要与世贸组织本的基本精神相吻合。具体来说,它将突出影响中国新闻改革的三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新闻体制、新闻结构改革;影响中国新闻报道的空间范围;影响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而民生新闻的原始定位决定了新闻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提升舆论监督水平,这是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变迁、结构与话语三大视角。针对香港规模性社会运动再现的事实,通过具体事件分析,将之置于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对香港经济、社会与政治转型等结构性因素进行考察,并尝试构建结构分析之下话语(社会规范及其不同形态,如认同感、合法性等)分析路径,也即尝试构建一个融合变迁、结构与话语三大视角的综合性解释模型。研究表明,问题解决因应的思路在于理顺"国家和社会"关系,以使得中央和香港共持身份认同话语权与诠释权、共同提升政府政策合法性,以期借此推动"社会运动社会"制度化建设在香港更好地运转。  相似文献   

4.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监督基本形式之一的新闻舆论监督和法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它能促进立法机构制定有关法规条例,促进法制建设和加强公民的法制观念;行政监察、法律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是主辅关系,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利弊参半,它必须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运作。  相似文献   

6.
侯宾  蔡云海 《教育》2012,(35):53
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社会各单位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法治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先进文化的生产基地,承担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因此,高校要切实做好舆论监督和新闻发布工作。云南中医学院在高校舆论监督和新闻发布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视新闻舆论的作用云南中医学院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学院意识到:切实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或者对社会的监督;而狭义的理解,舆论监督就是一种新闻的舆论监督,由于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受众易于接受等特点,所以它是最有力量的舆论监督.文章所探讨的正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功能。着重从电视民生新闻谈开,分析它对政治、经济国家大政方针所起到的舆论监督功能,分析它对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价值舆论导向和繁荣城市文化的功能,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分析它提升市民道德素质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是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蔡舒婧 《华章》2007,(11):247
黄色新闻这一形态的背后是利益团体一种模糊视线的狡黠策略.尽管20世纪初期黄色新闻浪潮逐渐消退,但是它显然从此改变了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本文关注的是,它还同时如何造成了公民公共生活领域话语的缺失与缺憾.  相似文献   

10.
乔玲 《林区教学》2009,(8):49-50
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时下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也是难点,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度是十分必要的。地方新闻媒体一方面应立足本地实际,分析本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法和措施,以求在舆论监督方面有所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争取上级的支持也很重要。新闻舆论监督虽然是由新闻媒体来实施完成,但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根植于社会之中、人民群众之中,这样新闻舆论监督才会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1.
How should a liberal democratic society valu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nd does this valuation inform how we ought to reason about the justice of ou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scholarly and public discourse, it is orthodox to argue that becaus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bring about various goods—goods of character such as wellbeing or economic goods such as social mobility – they ought to be structured by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justice.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valued for its own sake should also inform judgements of educational justice.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文化研究的崛起,是当代文学批评对社会文化结构现代性转型的历史当下性回应,它不仅是现代性新意识形态召唤下的批评话语实践,也是批评在冲决语言牢笼之后进行文化突围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的文本再生产的文化研究,将文学批评从审美自律的狭隘场域中解放出来,在现代性的话语实践中对意识形态进行深描测绘,让批评迈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大跃进民歌运动一直是单纯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予以否定和讽刺,而对它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意义认识不足.21世纪初,有学者从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改造的角度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历程中加以评述,认为它是文艺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民间话语本身缺乏批判.民歌这种形式为什么会被权力话语选择而一跃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盲点都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杜赞奇虽然看到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于清末革命党人会党观的影响,但是他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的延续,把历史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看成了一种在民族主义话语系统中经过精心策划的架构。在责疑清末革命党人把民族主义话语强加于会党的时候,杜赞奇也存在用近代民族主义话语误读革命党人的地方。人类在认识自身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经历重大的话语转变。在话语转换的过程中,不要盲目否定原来话语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这是近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训。用后现代史学观点考察近代史学发展时,也要注意此点。  相似文献   

15.
程福蒙 《教育学报》2006,2(3):27-31
本次课程改革所争论的议题,直接或间接地,都在回应社会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本文将新课程改革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互辩证的文化认同视框中,考察课程改革表象下论述的形成、实践以及论述实践反过来所建构的文化认同,由此了解课程改革论述在接纳与排除的机制运作下,搓揉出一个怎样的文化认同。讨论课程改革需求的解释之语言政治,不同的语言论述是如何互动,课程改革论述的崛起、转变暗示一个怎样的政治、经济和个人教育之间疆域的转换,以及在课程的论述中形成一个怎样的主体化模式,并对文化认同和课程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政坛角逐中各种政治力量皆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及阵地。从传媒层面看,扮演着言路角色的报刊既面临着社会主义的传播,也面临着欧关殖民主义的渗透。中共及其领导下机关报《向导》强调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统治。陈独秀高度重视报刊所呈现的舆情,旨在以重建的精神进行国民革命。早期中共报刊的政治宣传的成功与否涉及社会结构、行动、话语等。思想启蒙者或革命者如何从话语层面唤醒民众,显然涉及政治观念及其认同,而报刊又以什么样的革命话语进行呼应舆论,这涉及报刊报人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目光的关联与互动。以陈独秀与《向导》关系为中心作分析,可以呈现这一历史风貌之侧影。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几乎一切重大的问题都是由于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话语冲突所造成的,这种冲突反映了近代社会分化的事实,又反作用于这个社会,从而使冲突进一步加剧.在人类历史转型的过程中,行政伦理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试图在合作理念上重构话语环境.其中,摒弃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思维范式、超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理论取向以及打破实证方法的神话等,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进程中,中国政府投资审计如何与发展内涵、实质和要求结合转型;如何找准定位破解难题;如何抓住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等突出问题进行反思,是审计转型所应对的重大课题。为此,文章从中国财政改革、经济发展和运行风险等角度,对转变观念、模式和机制等问题深入研究,提出促进审计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是新闻生产与改革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议题。在公民社会场域中,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迷思来自于知识分子文人论政传统、国家宣传模式和市场经济的商业诱惑。掣肘于三者张力的制衡与渗透,当代新闻从业者出现了身份与角色认同的焦虑,新闻"记录论"和"影响论"的论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角色失衡。在社会转型场域中,对社会主导意识的建构是专业主义新的历史使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赋权"为"公共性"提供了"混杂式"的传播路径,新闻专业主义的新媒体转型蕴藏着某种希望。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