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性道德是指规定人类个体性行为、调节两性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所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性关系和性行为是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类个体的性道德观,是个体对两性关系和行为是否符合现实社会的性道德要求的一般看法和观点,它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良好的性道德观是提高个人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把握,升华个人人格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爱情和追求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娄宪恩 《家教指南》2003,(10):16-18
未来家庭的高级形态,是把男女的性、爱情、婚姻完全融入自身,把自身完全融入社会的高级形态。这种家庭是人类爱的天地,夫妻之爱、亲子之爱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未来家庭将出现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其一,性与爱情的一体化。未来社会中,家庭内在的婚姻、血亲、供养三种本质要素还将发生新的变化,而变化最大的依然是两性婚姻的关系。婚姻只有把性与爱情结合在一起,融入自身之中,实现性、爱情、婚姻三位一体,使两性结婚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使婚姻关系从不稳定走向相对稳定,并在家庭中处于主体地位。毫无疑问,性与爱情的统一,是…  相似文献   

3.
爱情与婚姻在史铁生“心魂”的执着追问下焕发出奇异的神彩,他认为“残疾与爱情是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爱情既是人的孤独体现,也是对人类残疾拯救的途径。他常引用圣经原文,以之为比照、映衬、要求,试图印证爱情与婚姻在上帝的原初设计中是统一的,男女只有在心魂合一中方能体味到爱的真谛,以此纠正人的恶与疏失,暗示出理想的爱情婚姻应有神圣根基,引发人们对爱情与婚姻本原的沉思与反省。  相似文献   

4.
爱情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人类异性个体之间基于性生理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倾慕、积极奉献的行为和心理,它包括性爱、理想和情爱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类性行为的道德基础,爱情作为性行为的人类特征,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文明发展、道德进步的产物,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及其专一性、排他性,但它们并非存在的状况,而是社会的规范,爱情不仅把人类的性生活提升到一个高尚的境界,而且有利于人的本质的确证、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性与恋爱教育是一个关于身体、道德、情感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它帮助学习者理解婚姻对于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学会相互尊重、爱护与照顾,建立持久与稳定的爱情关系,同时也传授有关性、性行为以及性健康方面的知识,但并不引导学习者的性倾向与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性与恋爱教育是一个关于身体、道德、情感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它帮助学习者理解婚姻对于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学会相互尊重、爱护与照顾,建立持久与稳定的爱情关系,同时也传授有关性、性行为以及性健康方面的知识,但并不引导学习者的性倾向与性行为。英国2000年颁布“性与恋爱”教育国家标准,经过几年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代性道德要求性行为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发生在婚姻关系内,这在理论上维护了婚姻的稳定和性的神圣,在事实上却出现了道德悖论。本文以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康妮为例,浅析了性道德中的悖论产生的原因以及消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恋爱认知心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针对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简明梗概地以性道德、性文化和法制观念为切入点,阐明了大学期间性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要为自己的性行为负三个责任以及性、友谊、爱情和婚姻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9.
爱情与婚姻是《傲慢与偏见》的主题。从简?奥斯丁对不同婚姻特点的各种描述与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婚姻的态度,她反对为了金钱或者社会地位而结婚,她也同样反对为了外表、美貌或者冲动而结婚,她强调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简?奥斯丁认为婚姻应该是爱情和情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伤逝》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无论涓生和子君自身有什么样的缺点,他们的行为却完全是依照一种现代性的婚姻伦理道德进行的,那就是,现代性的婚姻是以婚姻中的双方对彼此爱情的存在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他们的结合是因为有爱情,同样,他们的分离是因为爱情的消失。而非理性、易逝性和不稳定性是现代爱情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现代派作家之一。他的思想虽受过佛洛伊德的影响,但对于性爱的本质和功能,他与佛洛伊德的意见相异。劳伦斯认为,性之真正意义,是美感。性和美是一回事,尤如火和火焰是同一回事。憎恨性,就是憎恨美。想让爱具有生命之美,就必须尊重爱。劳伦斯认为,性爱的功能是快乐,而不是生育。人类的本能是积极的创造。劳伦斯的大部分性爱观点在其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均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该文试图比较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本色》在故事情节、性爱描写手法、目的和作者性爱观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揭示这两部小说的共同思想:探索性爱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性爱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不可割离的随行物,总是以其强烈而丰富的魅力诱惑着作家又吸引着读者,从而为人们观照和把握自身所不可或缺。但是现今小说中对这一主题的书写,则几乎完全由情爱理想的构筑、追寻转换到对性爱现实的认同与享用,理想中的爱情等待与追寻早已不知不觉化为肉体欲望的放纵与发泄。而马玉琛在其小说《金石记》中所呈现的“理想国”式的爱情,不仅是对当下身体“乌托邦”式书写的一种有力的反拨,提出在性爱欲望书写中依然可以有诗性之思的存在,在众多的欲望化书写中显示出它的独特的价值,而且为如何在小说中使灵与肉结合,让生命享受与精神超越在审美体验中熔铸提供了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14.
性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北朝时期的性爱观念是开放的,多妻、再婚、婚外性爱、同性恋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即是证明。北朝时期开放的性爱观念对人性的张扬解放、社会的发展演进均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雷雨》极具震撼力是由于其中的爱恨情感体验被渲染到了巅峰,在婚恋家庭、社会阶级、道德伦理、性别欲望、情感理智等层面写出爱恨体验的千诡万谲。有最专制最奇特最真情的爱,也有最残忍最荒唐最虚伪的爱,同时有最不齿最不忍最恐怖的恨。在爱与恨的多维复杂交织中,写出人性深处的爱与不爱、真爱被欺骗、不爱而有性、爱变成了恨之后的:恐怖、假爱的虚伪欺骗逃避责任、真爱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苦痛等诸多爱恨万象。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笔下的厄秀拉是一位现代恋爱与婚姻关系的探索者。她的思想随探索而演变。恋爱和婚姻是厄秀拉生活的中心。她的性爱观点表现了劳伦斯所说的人类感情现实,是劳伦斯性爱理论的诠释者。在恋爱婚姻方面,厄秀拉的斗争不是为争取支配权,而是为了寻求一位能引导她走向创造性生活的男人。她与两个男人有过恋爱和婚姻关系,与前者由于彼此个性和思想的差异而分手,与后者虽然彼此也有分歧和斗争,但经过磨合,最终实现了尊重彼此个性,实现了一种“行星式均衡”的婚姻关系。劳伦斯这一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滋长了两性关系中的性混乱现象。两性性关系的紊乱,既不利于个体的幸福,也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人类性行为依然要遵循性爱合一、忠贞专一、不伤害三条性伦理原则。当今时代,网络为人类的情爱与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并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以完善爱情、道德、人性及社会。  相似文献   

19.
Lessons of love: Psychoanalysis and teacher-student lov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at is the relation of love and pedagogy? Two recent phenomena have called into question whether love has any place within pedagogy at all: teacher‐student sexual scandal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movement. As love walks the thin line between inspiration and sex, and as standardization has assumed love to be synonymous with bias, it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o provide a clear account of love and its relation to teaching. For this account, I tur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and, in particular, to Lacan's contentious claim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xual relationship.” Through an explication of Lacan's position on love, I conclude that love not only has a place within pedagogy but is necessary for it.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性爱母题的解读,探讨这部作品的内部因素——在性爱母题下重返伊甸园的人性主题及性爱母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并从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出发,发掘创作主体的性价值取向,最后肯定了其性爱母共同意义:复归人性达至性爱涅槃的现代伊甸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