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通和王阳明一致认为法先王之道应在不离道之本义的前提下因时而致治;"虚文盛而实行衰"是造成王道旁落、六经不明的原因;六经本旨为扬善隐恶、导民向善;圣人述经之意不着意于梳理历史事实,乃是代"天下无明主"之世确立推行王道之根据或标准以"明赏罚"和"正人心"。  相似文献   

2.
士人种菊诗,是指士人描写自身及其他士人种植菊花活动以抒情寄意的诗歌作品。北宋士人种菊诗作,涉及菊花之祛病健身延年之养生功效,美艳高洁淡泊的比德质素等多重意涵;折射出作者们不同心灵倾向,如江休复之洒落,司马光之朴素,欧阳修之悲慨,梅尧臣之温和,吕陶之坦诚,刘挚之清隽,张耒之平易、毛滂、李新之落寞等;从北宋中期的刘挚、吕陶开始,陶渊明的影像逐渐凸显出来,先是化作应对政场艰辛的平衡器,后则充当疏离社会昏乱的安慰剂。北宋士人和隐士的种菊行为暨种菊诗作,建构了一个北宋士人群体藉以涵养身心的“菊世界”。  相似文献   

3.
隋末唐初大儒王通,生前即有"王孔子"之称,初唐名士魏征、房玄龄等都出自其门下,其儒家经典视域中的"风雅精神",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士的"君子才性",还蕴涵了个体"教化天下"的使命,是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风雅文教精神"。王通希冀通过"道"的"文教"功用来影响天下,其批评谢灵运、沈约等而褒美曹植、颜延之、王俭、任昉等六朝作家。在王通的经典视域中,"君子才性"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下呈现;"教化天下"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上呈现,初唐文士们的视域与王通的视域出现了融合,"风雅文教精神"从而演绎为初唐的文化趋向,并推动形成了盛唐气象的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4.
隋末大儒王通的"河汾设教"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以续六经的形式,对汉魏以来传统的文化思想进行总结,标举王道,经世治民,强调学以致用的文学实用论,开创了一种新的儒家道统——河汾道统。文章通过对王通及其学说、门人弟子的考论,借以阐释河汾之学与初唐文学政治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清鼎革,士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八股文,在废存之阃兴起了一场论争.持决绝态度者把国家之败亡归于八股,以其败坏人才、泯灭文章之道而主张废弃之.如魏禧作<制科策>三篇,主张"废八股而勒之以策论",在清初"经世"的文化语境中极具代表性.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在国家丧乱之际,借八股以传圣贤之道,故必不可废.这场论争承载着清初士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沉重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北宋一朝,始终处于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间的冲突是边患的主要矛盾。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激发士人积极进取、革新政治的精神,与之相应的文化心态也发生变化,表现为以道自任精神的复活,人格精神的重新确立,这对整个宋代的士风、学术建构、文学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宋夏战争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因为"制禄太薄",北宋士人经济状况远不如唐,入仕后他们依然生活拮据,不少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但北宋士人却很少象中唐寒士那样在文章中啼饥号寒,更无凄婉可怜之态。他们批判韩孟文章的世俗气,认为文章"须无穷愁态乃善"。"立德不朽"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预示着中唐至北宋士人人格发生着由英雄向圣贤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在北宋被尊称为"今之韩愈"。由天圣起步,庆历奠基,至嘉祐辉煌,欧门趋于兴盛,古文空前繁荣,北宋的宗欧是其时文人的共识。早在徽宗时,米芾对苏轼就有"文比欧公"的赞誉。南渡以后,苏轼更成为年轻士人尊奉的耀眼明星,文坛由宗欧转向宗欧与宗苏并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皇宋文鉴》、《崇古文诀》、《文章轨范》等精心选文中看出。"惟宋文章,曰欧与苏",这是南宋士人的共识,表明了北宋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踪的楷模,显示出南宋人对包含文学、史学、经学等研究成就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欧学与苏学的倾慕。宗欧与宗苏是对欧、苏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风的确认,也是对欧、苏推崇创作自由、倡导不同风格发展的确认。这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古文创作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叶平 《华章》2009,(14)
北宋中期,社会上出现了复兴儒学的运动,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价值重新加以肯定.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恢复传统儒家的"三代之治"作为口号被提了出来.在此理想的鼓舞下,发生了"庆历新政"以及后来的"熙宁变法".士大夫极为看重古代儒家的"三代之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代之治"是一种"君臣共治"."共治"中包含着一种"君臣朋友"的观念,君臣之间"相友"的关系是士大夫欲实现其与帝王分享权力,达到"共治"的途径.这体现了北宋中期士人集团的崛起以及他们对扩张自身势力的渴望.该文对北宋诸儒"君臣相友"的观念进行了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10.
苏轼文人集团是一个以苏轼为中心,"苏门六君子"及李公麟、米芾等书画艺术家为主体的文士集团,他们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到北宋元祐以后的书画风气和艺术批评。其"士人画"的艺术思想,"以诗为画"的艺术追求甚至突破士人书画的界限影响到院体绘画,邓椿《画继》作为北宋重要的艺术批评资料,其艺术观点深受苏轼文人集团艺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到了王渔洋时代,士人心中又逐渐横亘起尊唐与宗宋对垒的审美心理之障。王渔洋并不是象一般文学史家所定位的那样尊唐,而是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论重新锁定唐宋诗人的价值。"神韵"一语从盛唐以来就一直被诗人学者所关切,宋、元、明、清各代学人均表现出对其内涵的揣测与充实。王渔洋毕其一生,一方面以其真情投入,一方面以其气势宏大,从而再造了神韵,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神韵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他的理论有得有失,历史印迹宛然。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3.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4.
“经义”考     
“经义”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经义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习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北宋熙宁贡举改革中,王安石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对北宋后期的学风和士风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考察宋代以前经义与选举制度的结合情况、经义在北宋科举改革中演变和成形、传世宋代经义文体的形态和以经义试进士对北宋后期学风、士风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大体明了经义的流变轨迹,以及它与选举制度和学术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从学本体论、学功能论、学风格论、作家论四个方面,分析王通的儒家本位的学观,并清理其源流、考察其背景、评价其价值。认为:王通的学思想比较系统,它以儒家学观为主干,受到了北朝化的影响,同时又摒弃了北朝学的一些偏激和过于实用化的观点,在儒家学思想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选集,萧统《文选》及其序言涵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观念的三种主要思考方向,即:追本溯源、分类细化、专门化,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文体发展进程中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王灼诗文辑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王灼的《颐堂先生集》完本近六十卷,今存五卷不足。前人对王灼的佚诗佚多有搜辑,近年北京大学之《全宋诗》、四川大学之《全宋》所收王灼诗最为完备,但亦收罗未尽。本钩稽历来诸家漏辑的王灼诗、十二篇。  相似文献   

18.
颜之推《稽圣赋》在唐代有流传,宋代以后亡佚。宋代以后文献所著录《稽圣赋》系从前代书目著录或记载辗转抄录而来,所载《稽圣赋》文字内容都没有超出宋代文献范围,仅有个别异文而已。今存《稽圣赋》有异文,需加以考辨。王利器《颜之推集辑佚》中,还有两条《稽圣赋》材料未收,当补入。《稽圣赋》非文学性的辞赋体,而是具有一定名物考释和博物志性质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9.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是北宋文坛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力倡儒学,将“学而优则仕”的精神贯彻自己的一生,将“推己及人”的作风发挥到最高境界,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范仲淹是北宋的名臣,坚守住了文士的立场,敢于犯颜直谏,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卑弱、颓靡的士风,自觉地彰显了古代士人的身份意识,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