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叙事时序的错综、叙事频率的交替、叙事结构的多层构架、叙事视角的叠合四个方面入手,对鲁迅小说进行叙事分析,以求还原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上发端,又在鲁迅手上成熟,鲁迅小说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包括与文言小说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颇具现代意味的叙事视角,对于形而上学的人生思考,戏剧化以及实际的表现,都是后世作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上发端,又在鲁迅手上成熟,鲁迅小说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包括与文言小说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颇具现代意味的叙事视角,对于形而上学的人生思考,戏剧化以及实际的表现,都是后世作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认知的过程;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既要以收录教材的范文为基础,又要跳出教材、深入剖析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主旨、写作手法,尤其是作家的创作动因;鲁迅的小说,以孤独、超然的精神救赎性,俨如一把锐利的匕首,直刺麻木、虚伪、自私、残忍等民族精神痼疾。  相似文献   

5.
吕萍 《文教资料》2008,(29):16-18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中萌发出基督教的救世精神.因此本文以基督教中的救赎概念观照鲁迅的四部小说作品(<阿Q正传>、<祝福><药><伤逝>),期望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及特定意象的分析,品析小说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叙事时序的错综、叙事频率的交替、叙事结构的多层构架、叙事视角的叠合四个方面入手 ,对鲁迅小说进行叙事分析 ,以求还原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意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尤其是把西方叙事学中的“反讽”手法运用到鲁迅小说研究中。本文主要从结构反讽、性格反讽、言语反讽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杨义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是整体性的,体现出一种时间整体观,源于中国之天道观;笔者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时间是片断性的,体现着一种片断时间观,源于基督宗教的终极观、宇宙论。在基督宗教,一方面,日同年的直接关连被分割了开来,日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另一方面,时间与永恒或天道的直接关连也被分割了开来;最后,基督宗教的时间又是直线的,不可逆地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的。这一切使得时间的整体性聚合成为不可能,人只拥有时间的碎片,故西方小说只能从具体的人和事写起。中国古代小说的时间观实乃一种循环的、混沌式的时间观,与基督宗教的时间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鲁迅的小说主题凸现技巧作了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还是较为传统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全知叙述视角”。但具体小说有具体的表现方式,而且无可替代,为鲁迅的“为人生”的小说观作了最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季节叙事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的时空控制机制,鲁迅为自己的小说设置了冬季叙事、夏季叙事与春季—秋季叙事三种季节叙事类型;鲁迅对季节叙事的选择和运用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指向,形成了冬—热、夏—冷与春秋—爱憎三种情感模式;透过鲁迅小说的情感模式,可以发现叙述者充满了孤独与绝望的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12.
以鲁迅小说中不同的死亡类型,探究色彩运用与死亡叙事的关联,探讨了鲁迅先生构建"死亡叙事"的独特风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微型小说是一种极短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不仅在形制上有别于其他的叙事文学,在叙事艺术上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微型小说的叙事时间变形,从顺序上来看,多为倒叙预叙,极少为顺叙。从时距上看,表现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极不相等,如省略和停顿。从频率上看,单一叙事的反复和重复叙事造成快速的情感叠加和比对,在有限的篇幅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宗教、文化的形象,出自异国异族。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鲁迅对此采取了"拿来主义"的策略,结合自己对个体存在、民族生存的强烈关注和特殊感受,重新考虑了基督救赎和庸众的形象,为其注入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徐顽强 《天中学刊》2002,17(6):51-53
鲁迅早期生活的压抑感及其记忆,构成了其童年经验中最显著和最重要的内容。这种过于压抑的童年经验不仅仅影响了鲁迅特定的创作心态与作品中的情绪基调,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其小说创作的取材与立意以及深层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8.
叙事时间对叙事作品有着至关的重要性。鲁迅小说《故乡》的叙事时间高屋建瓴,匠心独运。其叙事时间的处理对于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作家审美意识的张扬、人物情绪的表达、作品整体氛围的突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小说在闪回、闪前卓有成效的运用方面对主题意蕴的生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时间蒙太奇打破了物理时间固有的不可更改的矢向,形成了并非连续的连续感。鲁迅大量使用压缩、延长、定格、长镜头等蒙太奇手法来安排小说时间,打破了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线性时间发展序列,从而显示出小说人物瞬间意识的多元化和立体感。  相似文献   

20.
以小说<风波>为例,通过以文化批评与叙事学研究并举的研究方式,对其进行叙述视角的分析,可以认识到鲁迅小说高超的艺术效果部分源自其在叙事方式与思想立意之间始终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一窥鲁迅小说叙事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