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冰  王琰 《报刊之友》2012,(12):19-20
2011年年末,广电总局两次下发的“限广令”对媒体、广告主及电视观众三方均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视域借用文献分析法对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判断,旨在为政策颁布后三方权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初步的思考建议。文章认为,只有政策致力于提升媒介双重市场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分配,才能有效地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并建议应当将抉择权交回市场即受众手里的同时,将政策的着力点落实为构建一种公正、民主、合理的文化、法律环境和政策导向,以此推进电视剧产业的长足发展及受众媒介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在传、受两方面持久、有效地促进传媒文化生态圈的形成和电视剧、广告以及受众三方市场的福利最优分配。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底,"限广令"正式出台。限广令出台是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历程的。究其出台原因,在于电视的特性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电视广告泛滥,尤其是一些劣质广告横行,危害观众和消费者的利益,再加上之前对于限制广告的相关政策执行度不高,最终促使"限广令"的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3.
“限娱令”和“限广令”的出台给当前的电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这一“重磅打击”,本文将从电视功能的平衡、节目的创新及长远效益三个方面浅谈电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比较特殊,一边要遵循市场规则实行产业化运作,一边要受到政策的硬性调控。作为主管部门的广电总局近来频频下发各种禁令,引起电视市场的巨大波动。不论是“限娱令”还是“限广令”,抑或是其他各种调控指令和规定,都要考虑到作为市场主体的电视播出机构及广告主各方的利益平衡。在目前各家电视竞争风生水起的时候,要保持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及时的政策规章,更重要的是常态化的科学监管。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下半年,"限广令"引起电视媒体和电视广告界的一次强震。电视媒体广告经营本就在竞争中遭遇了插播广告泛滥、植入广告繁琐的"内忧"与电视节目复制、跟风、视频网站崛起的"外患",此时"限广令"的出台实际上是对电视媒体广告经营作出结构性的调整和框架性的制约,同时平衡了经济利益、受众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间的关系,也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效补充。新规实施半年后,电视媒体纷纷作出了调整与创新,或将插播广告进行了转化转移,或将节目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相似文献   

6.
王玲玲 《新闻世界》2011,(8):131-133
本文从网络媒介在催化"犀利哥"事件中所采用的语言表现手段、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持以及网络受众的猎奇审丑心态等来揭示网络在该事件中所产生的催化效果,进而辩证地反思网络媒介在"犀利哥"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减少网络负面效应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和沟通的方式,并对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于任何一个传播媒介,注意力资源都是维系其基本生存和建设发展的生命线,而当前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电视媒体的风光背后,都是事业机关垄断资源的优势在做后盾,一旦失去关注度资源,这些空中楼阁都是无法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靳凯  任庆军 《新闻世界》2013,(7):334-335
【摘要】2013年3月29日上午,发生在武汉地铁上的女子“泼热干面”事件被网友通过微博曝光后,引发了网民的高度关注。在大家纷纷谴责“泼面姐”不文明行为的同时,网友私自发布别人照片的行为,也因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而引发了争议。本文通过剖析该事件的原委,从中揭示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类似事件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李一鸣 《今传媒》2021,(4):130-132
"新闻敲诈"作为一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违法行为,隐藏在各种新闻媒介运作过程中。"新闻敲诈"多变的方式和形态成为其特殊性,对个人、媒体乃至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对"新闻敲诈"的演变与趋势进行梳理,进一步从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出发对其实质进行剖析,并提出在双重属性下平衡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谢卓 《新闻前哨》2022,(12):14-15
2022年2月末,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冲突,国内部分网友拿此次冲突作梗的行为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并搬运到外网,造成对我国外交形象的损害和国外网民反弹等不良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与该事件相关话题讨论阅读量破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共识。此类拿冲突作梗的行为暴露出互联网时代下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更加考验网民的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的表达素养。国际舆论场纷扰不断,如何填补网民缺失的媒介素养、建立媒介素养的规范体系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议题。  相似文献   

11.
马雅虹  李容 《新闻世界》2011,(12):72-73
本文勾勒性地分析了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生发缘由与影响,探讨了如何规避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宋桂花 《新闻知识》2012,(12):28-29,81
媒体行为暴力往往因其对当事人或涉事者等实施的一种不当的僭越或侵权行为,而对其造成身心伤害。媒体行为暴力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有四种:揭伤疤式采访造成的"二次伤害",频繁采访对当事人的人身侵扰,制造舆论暴力令当事人陷于尴尬,镜头暴力对人格的践踏与侮辱。本文力图从三个维度探究防止媒体行为暴力的策略,即强化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和积极建构媒介批评机制,以期构建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视角素养——图像时代受众的必备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媒体的巨大作用在我们的思维中日益显山露水时,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便迅速提上日程;当图像充斥在我们周围、刺激我们的眼球、改变我们的思维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接受各式各样的图像已是生活中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视觉素养”这个概念也就应该离我们近得不能再近了,因为我们生活在“图像时代”,生活在一个必须睁大眼睛“看”的时代!何为视觉素养1966年,约翰·戴伯斯首次使用视觉素养(visualliteracy)这个术语,随后又提出视觉素养的概念,即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  相似文献   

15.
梁佳玲 《今传媒》2014,(3):51-52
2005年"超女"将湖南卫视推向了顶峰,2006年步入"超女"后时代,2011年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和"限广令",探究湖南卫视的后时代发展,笔者从市场,创新和整合营销三部分来叙述,讨论湖南卫视在"超女"后时代打出的稳招:平衡行政制度规范和自身商业化之间的矛盾,放慢原本飞速发展的脚步,重在制度规范下的合理调整,进行资源的重组,并且在对市场的再定义下追求不断创新,以更加差异化的传媒营销来保持其省级卫视领头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傲 《新闻世界》2013,(1):126-127
正如自然界存在生态平衡现象,媒介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本文侧重研究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功能,对“日报”、“晚报”中城管问题的报道进行了分类分析,指出它们在报道上各有侧重而使整个媒介环境呈现一种相对平衡现象,并对个别不平衡现象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呈现全球传播视角,进而探询在全球传播时代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主体”的维度认知,在分析全球传播特性及其产生的对外传播形成的可能性障碍基础上,来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呈现全球传播如何影响媒介“传播主体”维度,并进而分析媒介“传播主体”身份构建与角色扮演难题,以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寻找更为稳妥有效的方式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舆论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其最主要的表达渠道,于是媒介监督也就成了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理想状态下,舆论监督应该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①在这种压力的督促与影响之下,被监督者的言行出现与公众意见一致的倾向,这就是舆论监督要达到的目的。基于舆论监督的这一内涵,媒介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就应该有这样一个底线——那就是始终自觉地作为公众意见的发布者,政府政策的影响者,一旦突破了这个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跨界、融合与创新带来了社会秩序的重构与话语权力的重组,可以说是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一次"狂欢式"革命。但以"5·28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为例的诸多网络乱象表明,面对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信息传播形式,我国网民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尚未做好准备。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挑战着民众既成的媒介使用能力与习惯,而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显然没有跟上该平台影响力与传播力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网络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维护现实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