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鲁滨逊是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的一代宗师,其新史学派是战后美国新史学的本土渊源、新左派史学的基础和后现代史学的先声,鲁滨逊新史学输入中国后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对此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为中国西方史学史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年鉴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萌芽、4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70年代以来成为驾驭新史学潮流的史学流派。年鉴学派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框架,同时年鉴学派史家对史学自身的反思和对其他学派的借鉴也使年鉴学派的影响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修正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两个流派,即“温和”修正派和“激进”修正派。本文试图通过对温和修正派形成的背景及历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以及该流派的一般特征的研究,揭示战后美国教育史学嬗变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对西方其它史学流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法国年鉴学派在西方新史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影响最大、成就最显著,我们从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一些言论、著述和实际行动等方面来佐证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史学,广义上指20世纪西方各国各个新的史学流派,狭义上特指法国的《年鉴》学派,这里是从其广义上来讲的。当然,我们将着重谈谈《年鉴》学派,因为它大体上可以代表20世纪西方的新史学。 20世纪西方的新史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下面我们依次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次是从传统史学转向新史学,另一次是叙述史学的复兴,形成今天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新史学"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状况对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分析"自下而上的"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国际史学背景,并从比较教育史视角述评战后西方主要国家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学.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哈维·鲁滨逊是20世纪初蜚声美国史坛的大家,于1912年出版其史学名著《新史学》。该书因提出系统的理论主张而被称为“美国新史学的宣言书”。鲁滨逊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新史学派的倡导人。鲁滨逊史学思想之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史学根源、哲学影响以及其他科学的影响。从本质上看,鲁滨逊史学思想注重实用性,是在为美国社会的现代化服务,为当时美国的社会调整和进步改革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8.
《新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哈威·鲁滨孙(James Harvey Robinson,1863—1936)的史学名著,1912年出版(1922年重版)。全书凡八章。作者主要是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保守派史学的流弊,就史学研究的范围、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的新看法。后来形成“新史学派”,在美国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考察,探讨了科学成长的内部因素与社会环境。文章概述了科学史研究中的两大流派──内史学派和外史学派,指出内史学派主要研究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科学与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而外史学派则主要研究科学生长的社会环境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将超越科学史研究中内史学派与外史学派的局限,既强调科学的内部因素,也同样重视科学生长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言新史学是指20世纪初由梁启超所发起的"史界革命",其主要特点是对旧史学的破坏与承接,但其破坏占主导。新史学在对旧史学的批判过程中,同时也汲取了晚清旧史学中今文经派的思想资源,从这个角度而言,尽管新史学是对旧史学的全面批判与反动(破),但实际上新旧史学在思想资源仍有着继承和共享。  相似文献   

11.
涌起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在五四以后并未消亡,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大流派。其与唯物史观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在史学主张上存在着诸多相通和暗合之处。因唯物史观居于更高的理论层次,故而就两派的相互影响而言,究以新史学受影响为大,有的学者甚至发生治学方向的转变;同时,也有学者在对唯物史观部分观点予以吸收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史学体系进行修正和重构,以与其相抗衡。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对新史学派影响最为突出者,是其核心历史解释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基本进程;推动和影响社会进程的诸项原因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而与其他条件形成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史学派继续加强或重新学习唯物史观,从而使学术研究达到新的境界,其中以周予同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初年,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渐次形成的重要时期。梁启超分别发表于1901、1902年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则被公认是其崛起的标志。但是,梁启超又非孤军奋进,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异军突起,也构成了其时资产阶级史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他们不仅同样高揭“史界革命”旗帜,猛烈批判旧史学,而且于新史学身体力行,研究硕果累累。同时,作为革命派,他们以新史学为武器,服务于排满革命,又与作为立宪派的梁启超诸人,大异其趣。因此,国粹派所体现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别具特色,有着更加集中的典型性。探讨其思想主张,显然是研究20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集中论述国粹派关于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强调二者之“异”,隐蔽了梁启超“新史学”中“求真”的一面以及新历史考证学派“致用”的倾向和对“通史”的追求,以错位的参照系人为制造了学术发展脉络中的“断裂”与假象。梁启超不仅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历史考证学派个人治学产生了多维影响,而且开启了此派拓展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搜集范围、注重多学科方法治史的面相,体现了学术的渐次推进与内在理路。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无论是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还是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历史考证学,二者走在同一条大路上,均以西方新学理为利器,并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提取“科学”资源,借此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鲁滨逊史学跨学科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美国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逊在 2 0世纪初所提出的史学跨学科思想 ,即历史学并非一门孤立的学科 ,正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影响和渗透下 ,历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历史研究日益深化 ;指出鲁滨逊所提出的史学跨学科思想符合现代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学校大辩论"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表以来,由美国的一些"教育政治家"以著书立说的形式展开的一场关于公共教育改革的论战。对"学校大辩论"的研究几乎是和"学校大辩论"同时展开的,囊括了史学保守派、史学激进派、重建主义教育学派和批判教育学派四大流派,形成了阐释性与批判性两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西方教育史学在战后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史学到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新文化教育史学的嬗变历程,对教育史的阐释也从一元发展到多元.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修正派教育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和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史学等流派.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又存在交叉和相互影响的情形;各流派研究触角不同程度涉及劳工教育史、少数族裔教育史、城市教育史、妇女与性别教育史、婚姻与家庭史、儿童史、青年史和地方教育史等领域;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历史相对主义盛行和"碎化"危机.当代西方教育史学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西方主要的语言学流派:传统语法、历史语言学、索绪尔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法、伦敦语言学派等。通过浅析学派的社会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他们基本的语言观点等,从而从宏观上了解西方主要的语言学流派,进而形成自己观察语言、分析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的三个流派在理论上源于索绪尔的基本思想,具有共性,但又有他们各自的特色。概括地说,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虽各有自身不完美的地方,但这三个学派均对人类语言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教育史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美国公立学校颂歌模式.一部美国教育史就是民主派战胜保守派,公立学校不断发展的史诗.但自20世纪中叶末期开始,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美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本文重点研究战后美国教育史学流派发展演变的历程,以便为从事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学者提供相关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与转换生成学派的语言观和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描写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是二十世纪语言学史上的两大流派。转换生成学派在描写派的土壤里萌芽,在与描写语言学派的决裂中逐渐成熟发展,在当今语言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本就两派在语言观和方法上的不同作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