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坐标系中的图像问题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它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为载体,进行表达的题目,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思维品质,所以是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一类问题.能否从图像中找出已知条件,分析出化学过程是解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会看图是解题的关键.笔者认为看图时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是高考对考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在历年生物高考中这项能力的考查都占考查内容的较大比重.本文归纳生物高考中常考的四大类信息题型进行例题分析,并提出解题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3.
莫顺清 《高中生》2013,(2):19-21
一、给你一双慧眼,让你识破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往往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常与函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紧密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通常有“隐性的”与“显性的”两种,“显性的”是指在题目的条件中有“恒成立”三个字,而“隐性的”是指在题目的条件中没有“恒成立”三个字,那么,对于“隐性的”我们又如何来识破呢?其实。  相似文献   

4.
高考语言表达运用题,覆盖的考点十分多。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命题方式灵活幽麟,历来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每年都要玩—些花样出来,都有—些新的题型出现,也一直是学生得分比较困难的板块。在高考复习训练中可以发现,学生能否全面、深入地审题,辨明题目中的显性要求以及背后的隐性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有针对陛地调动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积累。在表达中落实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藏信息。是得分的保障。为了攻克语言表达运用题这个难关,本文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语用题解题时如伺加强审题能力辨别显陛要求和隐性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注重解题思路的探究,忽略运算,导致考试时题目会做,但因运算能力差而做不完.2010年江苏高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考生反映题目思路易找,却难算.以致前14个填空题用了一小时也没做完,这直接影响后面六个解答题的作答.这种情况,与平时教学中不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或培养方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对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江苏高考说明”明确指出:“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教学中的感悟浅谈几点: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道数学题目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条件或关系,这就是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同时人的记忆中还有储存的信息,如概念、定理、方法,以往的解题经验等,这些信息都是分析的基础和解题的依据.但是有些信息的出现却会导致解题者的思维陷入“陷阱“,解题思路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甚至误入歧途,得出错误的解答,这些信息可称为干扰信息.因此教会学生排除解题过程中的干扰信息,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不失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干扰信息的排除谈谈应采取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在各类题型中往往会出一些具有“隐含条件”的试题.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常常巧妙地隐蔽在题目的背后,即使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也极易被忽视,从而造成解题出错或解答冗繁.如何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所谓信息迁移题,就是给出一定容量的新信息,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题目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再进行解答的问题.2008年高考中的信息迁移题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命题热点之一.这类题目中所给信息是在课本里没有学习过的新知识,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抓住题目中所给信息的含义,领悟其中的数学本质,理解题目中量与量的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思路和方向,立意往往有创新脱俗之感觉.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质,增强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自学能力都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特别是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题海战术”的功效明显下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摆脱“题海战术”,提高数学素质,培养数学能力呢?这就要使学生学会“解后思”.何谓“解后思”?即做完一道题目后,要再问几个为什么,并从中获得对下次解题有用的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江西省高考理科数学第21题是一道以函数的图像对称性、二阶周期点即“稳定点”为背景,考查分段函数的性质及导数应用的压轴题,阅卷显示考生第(2)(3)问得分非常不理想,由于第(2)问的背景是新概念型问题——函数的“稳定点”,考查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新概念”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突出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和对“新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翻译,转化化归能力要求极高,没有现成的解题套路可选.尤其出现绝对值的干扰,学生的心理紧张,不能对有效信息——“稳定点”提取分析,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就函数“稳定点”及“不动点”问题的思维切入进行探析,并反思高三复习教学中应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要迅速提高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须具备诸多条件和因素.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进行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普遍欠缺一个自我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即题解后的“反思”.何谓“题解反思”?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解答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在各类题型中往往会出一些具有“隐含条件”的试题。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常常巧妙地隐蔽在题目的背后,即使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也极易被忽视,从而造成解题出错或解答冗繁。那么如何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今年的理综(生物)考纲部分把信息提取的考查作为重点内容之一。笔者就2008年高考生物学试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当解完一道题时,有些同学则认为万事大吉.其实,有许多题目,解题结束后,继续认真“反思”,常会完善、优化解题过程,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与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1问题的背景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但现实情况是,学生解题量已经非常多,但还停留于模仿阶段,即类似的题目就会解,稍微变式就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不是知识不够,也不是经验不足,更不是能力问题,笔者认为是学生不会对题目进行分析.因此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析,把隐性的解题分析显性化,算法化.  相似文献   

15.
物理是中学生要学的理科的一个主要学科,学生学起来总觉得知识枯燥、难理解。近些年,中考物理中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授课中,不断地融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在中考物理考试中,题型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生仅仅会做某一道题还不行,还要掌握解决此类题目的解题能力。在此,笔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特别是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题海战术”的功效明显下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摆脱“题海战术”,提高数学素质,培养数学能力呢?这就要使学生学会“解后思”.何谓“解后思”?即做完一道题目后,要再问几个为什么,并从中获得对下次解题有用的经验和教训.搞清楚“为什么?”,才能在以后的解题中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去做?”.  相似文献   

17.
在高考复习中,失根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多数师生的注意,但对一些增根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加以注意,其实“增根”导致的后果同样是严重的,不仅会影响题目的解答完满、正确,还会阻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正常发挥.一些看似严密的解题过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漏洞?解题中如何才能“根除”本不该有的“毒瘤”?下面就高中数学解题中常见的一些容易产生增根的题型做一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化学解题的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迈不开,具体的解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的高考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加高,因而要求同学们必须学会审题。审题不仅仅是一字不漏的读题,而是要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来完成全过程。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越难,就越要在审题上下工夫,以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审题过程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①题中给出什么;②题中要求什么;③题中隐含什么;④题中考查什么;⑤规律是什么。当然,化学审题也有一定的技巧,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备考认真、付出很多努力,但高考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个问题也曾困扰了笔者好几年.经过认真分析,笔者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考的命题以能力立意、不刻意追求知识覆盖面、重点知识重点考查,高考试题一般都有一定的新意,都是原创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目前高三复习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教师面面俱到,一味地灌输,例题接着习题,师生都陷入题海难以自拔,结果却是学生题目做了不少,但由于独立思考少,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只能做熟悉的题目,而当问题背景发生一点变化就会手忙脚乱.  相似文献   

20.
“练后思”即做完一道题目后,再问几个为什么,并从中获取对下次解题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弄清楚“为什么?”,才能在以后的解题中知道“如何去做”.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练后思”呢?通过以下一道试题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