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方式之一,面对"恶搞"作品的"零准入"接纳与广泛传播的态势,凸显了其娱乐化的传播功能和舆论导向。本文通过透视"网络恶搞"现象具体分析网络传播中舆论导向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网络恶搞给传播伦理带来的挑战与危机进行了论述,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网络恶搞带来的传播伦理危机,提出了重建网络传播伦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恶搞与全民乱拍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迪 《东南传播》2011,(8):86-88
在自媒体语境下,普通民众已经从传统的受众及舆论引导对象变成了积极表达意见、传播信息的主体。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这两个互联网中极其盛行的现象正是大众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体现。但由于网络还是一个尚未被规约的平台,近期出现了一些违背网络恶搞本来意图的事件。本文拟用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来分析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现象,从网络媒介...  相似文献   

4.
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恶搞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恶搞的颠覆与解构,人们能释放内心的娱乐渴望,使心灵得到解脱.但网络恶搞应有度,不能超越底线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同时,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恶搞广告近年来发展迅速,且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在分析恶搞广告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试从传播学、经济学、广告营销学等角度探讨恶搞广告的传播成因,力求得出一个较完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本文从社会公众对网络群体事件中失范行为的接触、认知和态度三个层面,对网络审判、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网络集会及网络流言等五种网络失范现象进行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可 《今传媒》2013,(1):53-54
本文通过早期恶搞现象与当下恶搞现象的对比,从文化角度分析恶搞文化的现实走向。认为,恶搞文化在恶搞主体、客体、恶搞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的现实路径为:前期发展阶段,边缘文化为了靠近主流文化采取迂回的方式颠覆主流文化;当下发展阶段,边缘文化突破主流文化的限制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和主流文化局部自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8.
网络恶搞的特征、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网络恶搞现象的特征、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恶搞”一词于2006年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介视线中,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势如破竹,在新兴媒介介质群中抢得了一席之地,网络恶搞因其承载着更能娱乐大众身心的快乐元素和对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颠覆形式而备受受众群体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提出。而如果分析网络恶搞的形式和内容,也无非是恶意或不恶意的夸张表现的视频影像以及恶意或不恶意的网络媒体语言这两种。因新近读到一则恶搞的假消息而再次引发了对于网络恶搞的几点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所谓歌曲"恶搞",主要是指结合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流行的现象进行歌词的再创作,在MV中配以新闻图片或反映改编者态度、观点的动漫.歌曲"恶搞"可以分为无厘头的低俗恶搞和结合时事热点表达意见态度的恶搞两类.前者是为恶搞而恶搞,没什么实际意义;而后者则用恶搞的形式传递严肃的意见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网络新闻评论形式.  相似文献   

13.
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 媒体本想揭露一种骗术以为防范,结果却传播了骗术;本想抨击制假贩假,却传播了制假手段;本想告诉人们珍爱生命,却传播了自杀方式;本想批评一些恶搞,却传播了恶搞的"段子";本想揭露犯罪分子的残忍,却传播了恐怖的杀人方法……甚至本想谴责贴非法广告的行为,却通过新闻图片将广告更大范围地广而告之.  相似文献   

14.
网络"恶搞"是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  蔡骐  傅海 《青年记者》2007,(1):32-34
赵:两位好! 回顾2006年的网络,"恶搞"成为一个热门的词语.从电影大片、流行音乐,明星名人以及经典传统文化,网络恶搞似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据说,"恶搞"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人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它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支撑,"恶搞"时代呼啸而来.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发生和迅速蔓延,总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娱乐狂欢心理、解构颠覆心理、对现实民生的干预心理以及追名逐利心理是促使媒体"恶搞"行为迅速膨胀的主要心理机制和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体的全面发展和普及,其社会影响力和信息传播作用十分巨大,但带来的传播失范也令人触目惊心,在网络游戏、色情暴力、垃圾信息、谣言欺诈、恶搞美德等方面最为显著.如何规范与发展新媒体传播,使之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培育健康文明生活的新空间,文章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搞"是运用现代科技或多媒体手段,对大众所熟知的人或者事物(如图片、文学作品、歌曲、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讽喻、夸张、曲解和幽默意味的二度创作和颠覆性解构行为."恶搞"文化作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亚文化,在近年达到了一个高潮."恶搞"文化具有三大特性:即互文性、去中心性和集群性.对于"恶搞"文化现象,应审慎思考,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8.
恶搞:从媒介文化到媒介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莹  蔡骐 《传媒》2007,(2):65-66
2006年的恶搞风潮导致五花八门的恶搞作品出世.如恶搞视频:《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恶搞音频:PK黄健翔;恶搞图片:安迪名人排行榜……其取材之广,手法之多,创意之怪,为之赢得了大批的拥趸,同时也引起了主流媒体及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0.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