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听过两位教师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两位教师的教法迥然不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两句诗:  相似文献   

2.
一、“惑”起“自主”这是我校小学四年级两位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片断: 1.《天游峰的扫路人》  相似文献   

3.
据说,某乡曾对所属各小学的教师进行了一次教育学知识摸底测验,对于“教学内容指的是什么”这一题的回答,绝大多数教师只是说:“指的是教科书”。又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位同志由于工作需要,想找一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看看,跑了向所中学,问了好几位老师,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见过,”这两个事例,说明了我们相当一部份教师有必要对于“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及其重要作用在认识上搞清楚。  相似文献   

4.
听到一个案例说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问学生:“乌鸦嘴里的那块肉被狐狸骗走,她心里会想些什么?”有一男孩的发言与众不同:“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丛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随着哄堂大笑,教师愣了一下,说:“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  相似文献   

5.
新近,我听了小学四年级两堂语文课。这两堂课分别由两位教师主讲同一个内容:《猫》。第一堂课大体是这样教《猫》的:教师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看书。学生没看上三两分钟,教师便提问。通过学生齐答,得出猫的性格特点——“古怪”,旋板书。进而教师又提问,学生又齐答,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老实”、“贪玩”等分述猫“古怪”的词语,教师将其一一板书后,随即在它们后边加上破折号,又根据学生的齐答,把与每个词相应的具体内容一一填上黑板。如: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听了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节《磁现象》课引发了笔者对不同课堂组织设计产生的教学效果差异的思考。一、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按照两位教师课堂活动的前后顺序.笔者分别截取“新课导入…‘师生互动实验”这两个主要片段。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位……量词,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可是有不少同学以为“位”与“个”在用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常听到有学生说“我是一位小学生……”,有教师说“我是一位小学教师……”。这两句中的“位”都是用错的,应改为“个”或“名”。“位”既然是表示“敬意”的,就不能用来称自己。  相似文献   

9.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0.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一位自然教师在作《土壤成分》分析实验时,随便从室外拾来一土块,放在酒精灯上就烧,结果土块冒出气来,这时教师说:“土块加热冒出‘烟’来是腐殖质在燃烧”并下结论:土壤里有腐殖质。讲“雾”的形成时有位教师从冰箱里拿出一根冰棍来,并说由于室内的温度高,冰棍融化后冒出的白气这就是雾。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分别听了两位教师上《不同材料的“锅”》一课,两位教师各自选取了不同材料来做“锅”烧水的实验。第一位教师选择的材料是钢、铝、铁等三种;第二位教师选择了钢、铝、铁、塑料等四种材料,而教材中安排了四种“锅”——铝“锅”、玻璃“锅”、陶瓷“锅”和铁“锅”。为什么同一教学内容,教师选择的材料会有差异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有结构”的科学材料的准备问题。“有结构”的科学材料准备一直是科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事实上,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像《不同材料的“锅”》一课中教师任意替换材料和增减材料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有结构”的科学材料准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精心预设:应对生成的重要法宝《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会在学生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分数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有位教师估计到了这一开放性问题可能带来的各种结果,精心预设了两套教法:如果学生归纳时出现了“0除外”,教师会通过深层追问来放大这一规律要点;如果学生归纳时没有出现“0除外”,教师则会在予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一组习题演练来感悟“0除外”的必要性。对于两套预设,教师还相应设定了多媒体课件播放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下一回他要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这是西门豹了解到邺地越来越穷的原因后说的话。《“曲问”方法举隅》(刊东北师大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年第3期)一文以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范例:板书两个句子——①我也去送新娘。②我  相似文献   

15.
两位四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一课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有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而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一位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很不高兴地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这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爸妈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鸬鹚》一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文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住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  相似文献   

17.
《惊弓之鸟》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这两个“直”,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解释为“不弯曲”就不够准确了。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中有一个反问句“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一位教师改为“:谁(或人人)都相信这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大胆的梦幻。”另一位教师改为:“谁(或人人)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笔者认为:前者改得还较正确,但改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给学生上《猫》这一篇课文,在通读全篇之后,提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答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对待任何  相似文献   

20.
一、两个课例近日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两位教师安排的“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虽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能区别这两种现象。然而,不同的处理方法却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吴老师教学片断实录]师:在生活中,物体是不断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