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迪 《大众科技》2022,(10):48-51
文章利用气象高空、地面数据资料和GRAPES_MESO中尺度模式,对2022年3月13日发生在鄂尔多斯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是蒙古气旋的强烈发展以及冷锋过境所引起的,在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蒙古气旋发展东移,加之前期气候干燥,降水少,气温明显回升,近地层干燥,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地表较多,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丰富的沙源条件。GRAPES_MESO中尺度模式对此次沙尘天气形势预报偏北,但对大风的开始时间和落区预报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正产生沙尘天气需要两个主要条件:大风天气;地表裸露且干燥。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地表泥土解冻,加上这阶段降雨又少、天气干燥,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裸露的疏松土质一旦遇到大风,就会卷起尘土,形成沙尘天气甚至沙尘暴。以北京为例,每年春季,北京地区容易遭受蒙古国及我国内蒙古、西北等地区输送来的沙尘影响,这也是北京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蒙古国沙漠化地区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青海省2002年春季的沙尘大气为样本,对青海省春季(3~5月)的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春季,青海省共出现了8次沙尘天气过程,与历年同期相比,属沙尘天气偏多年份,其原因是前期我省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地表干燥,土壤墒情差,3~4月中旬,冷空气频繁影响我省,从而导致沙尘天气不断出现,4月下旬以后,出现的几次较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及大环流形势调整,很好地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罗显发 《青海科技》2009,16(5):39-41
本文从天气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4月11德令哈地区出现的沙土和雪花混杂天气(简称"泥雪"天气),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及海西西部大范围的持久的强沙尘天气为海西中、东部地区上空输送了大量的沙土,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为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的暖湿空气,冷暖空气的交汇形成了德令哈地区的"泥雪"天气。  相似文献   

5.
卓嘎 《西藏科技》2007,(2):59-63,23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许多对沙尘天气的研究,有了诸多的成果.但对西藏沙尘天气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利用日喀则地区5个站点近44年的地面资料,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风、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总的演变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减少.日喀则西部地区的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多于沿江和南部边缘地区.本文还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沙尘天气出现前地面、高空要素变化特点的分析,得出预报沙尘天气的粗浅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对二连浩特地区的降水量、气温、大风等气象要素变化和生态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本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次年际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明显升高、大风沙尘天气较多是造成二连地区干旱、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7.
拉萨气候与沙尘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拉萨近45年气候及沙尘日数的历史变化趋势,并对年沙尘日数与时段内各气象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拉萨沙尘天气的出现与时段内平均风速密切相关,与春季降水量也呈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疆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的地表条件及土壤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参照区相比,减弱艾比湖地区地表抗风蚀能力,导致沙尘天气形成的不利因素首先是该区春季裸露的耕地和低覆盖度荒漠景观的分离度/破碎度较低。其次是较高的植被生态优势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pH值,以及较差的土壤粒度分选性。而利于地表土壤稳定性的积极因素则是植被盖度、植物群落多样性及较粗的土壤质地。在查明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地表条件基础上,可以通过生物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上述地表环境向抑制沙尘天气发生和保护土壤免遭风蚀的方向演替。通过人工种植草、木本植物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同时,注意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选用耐盐碱植物和先进的灌溉技术治理土壤的盐碱化,降低其pH值。掺沙改良粘重的土壤,减少沙尘源地。并按一定空间格局退耕还林还草和合理布置农田防护林网,对大面积耕地/低盖度荒漠进行充分分隔,以增加其离散程度,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风蚀)。  相似文献   

9.
沙尘天气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范围与强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近年来 ,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该文分析了城市中颗粒物的不同来源 ,根据对沙尘天气的发生过程监测 ,结合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统计数据 ,提出了沙尘影响指数的概念。根据沙尘影响指数对不同类型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和沙尘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 ,力求明确沙尘天气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根据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 3月最新的沙尘天气监测数据和特定的沙尘天气过程 ,按照沙尘来源和沙尘影响范围将沙尘影响地区进行了分区 ,分析不同区域内的起沙机制和沙尘来源 ,最后就预防和治理沙尘天气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1971年至2010年发生在西藏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资料的高空资料和地面资料,初步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西藏沙尘天气冬、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很少发生;近40年来,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呈减少趋势。高原上存在大片的流动沙丘和大片荒漠化土地为西藏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利用沙尘天气个例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地面气象要素和高空环流特征,发现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500hPa强锋区、地面温度、气压、湿度是沙尘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中国西北沙漠区是东亚地区主要沙尘释放源区之一。本文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模式(CCM3)与一个沙尘释放和沉降模式(DEAD)相嵌套、能够反映沙尘扬起及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耦合模式系统(CCM3-DEAD),通过改变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下垫面类型的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西北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对东亚地区沙尘释放及大气粉尘含量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状况与沙尘释放关系密切,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可明显抑制沙尘的释放。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地表的改善,可引起整个中国北方至蒙古国的大气粉尘含量减少,使大气环境明显改善。假设以塔克拉玛干为主的沙漠-半沙漠区不存在(当地地表类型若以温带草原植被为主),则整个中国北方沙尘释放和沉降通量仅为目前的50%左右。模式中分4个粒级描述沙尘释放及沉降通量,其中1.0~2.5μm和2.5~5.0μm两个粒级的贡献约占总通量的76%,对比试验显示在没有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存在的情况下这两个粒径释放通量大大降低。由西北沙漠-半沙漠区释放的沙尘,经大气环流传输可直接影响到我国东北、华北等东部地区的大气粉尘状况,并对日本、韩国及其周边地区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锡林郭勒盟2018年春季(3月-5月)的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春季,锡林郭勒盟共出现了16次沙尘天气过程,多集中在4月份,其中中西部地区次数异常偏多;其原因是上一年冬季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为来年春季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3月-4月中旬气温回升明显,一直没有有效降水,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热力和环境条件;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才是造成春季大范围强沙尘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锡林浩特市1981年~2010年沙尘资料,分析了近30a沙尘(沙尘暴和扬沙)天气日数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天气正经历一个明显的高发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沙尘天气的日数明显减少,尤其是90年代的1991年~1997年连续7年未出现沙尘暴天气,锡林浩特市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3月~5月)。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巴彦淖尔市1991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的沙尘天气过程特点从环流背景、传输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近30年巴彦淖尔市沙尘天气呈波动减少趋势,北部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率高于南部,春季最多,占比70%;2021年沙尘天气频发、时间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出现近10年最强沙尘暴和近30年第二...  相似文献   

16.
2021年3月15日,赤峰市大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大风沙尘天气,本次过程范围广、强度大。通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此次大风沙尘天气的天气形势及动力热力条件进行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适合的高低空配置、高空强锋区引导蒙古气旋加强南移,是导致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同时高低空的散度差值在本次沙尘过程中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未来的预报工作中可以作为参考,提前预判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激光雷达对北京2005年4月26—30日大气气溶胶进行了连续观测,对气溶胶光学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讨论了大气污染物气溶胶和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以及沙尘气溶胶的传输和沉降过程。因此,激光雷达是研究阴霾天气和沙尘天气特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基本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一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蒙古冷槽型,强冷空气的堆积及爆发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涡度平流变化、高空急流的发展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分析郑州2011年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高温天气形成的环流特征是新疆暖高脊稳定少动,当大气层结稳定时,下沉运动会引起局地气温上升,引起局地气温上升。高温的天气动力学分析表明,温度平流和绝热冷却对高温天气的形成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激光雷达对2005年春季北京地区沙尘天气进行了连续观测,表征了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以及沙尘天气特征。2月至5月间北京共发生沙尘天气26次,其中强沙尘天气12次。井将激光雷达观测结果和GT-521光学粒子计数器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