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7240(上)北工作面是任楼矿首个留设防砂煤岩柱工作面,主要充水水源为上覆新生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组)水(简称"四含"水),工作面距"四含"最小垂距为23.3m。工作面回采前进行了物探、钻探探查,完善了排水系统,回采过程中合理管理及有效疏排水,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本文主要介绍了7240(上)北工作面采取的防治水措施,为类似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6,(20)
矿井水害综合治理技术是从多种水害治理方法入手,综合治理水害,从多方面去防治在采掘过程中发生突水,为采掘工作面预防突水奠定基础,可使工作面的防治水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前言 口孜东矿地面标高为+23.52m~+27.58m,一水平为-967m,属于典型的千米深井,新生界松散层厚度介于426.18m~687.6m之间,平均松散层厚度为591.6m,具有巨厚松散层薄基岩的赋存特征,矿压显现明显.该矿111307工作面回采受到断层落差大及影响范围广、工作面压力大顶板破碎易片漏、机巷在采动影...  相似文献   

4.
李超 《科技风》2013,(4):132
巷道掘进在煤矿生产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工作面回采只有和巷道掘进紧密衔接,在时空上二者如响应声、关系合理,才能够让煤矿生产按照原计划顺利进行,生产均衡,保证效益,促进发展;煤矿巷道分为三种,包括开拓巷道、掘进巷道、回采巷道,大巷开拓之后的工作是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回采是最后的收尾工作。开拓巷道在先,掘进工作在后,一先一后,紧密结合;正确的采掘关系,就是众所周知的"以采定掘,以掘定采,采掘并举,掘进先行"。在开采范围之内,首先要确定开拓与采区的巷道。定好采掘计划以后,确定开拓巷道进尺计划,按照相关的要求,把施工顺序安排妥当,设置好施工队伍人员及其他条件,安排施工,确保开采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工作面、采区、开采水平的正常接替。本文从对巷道掘进接替时间的要求谈起,说到巷道掘进衔接的步骤和方法,分析了巷道掘进衔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管之见,所得无几,希望有益于同仁,是为我之深幸。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断层构造对综采工作面的影响,针对工作面强行通过过断层提出了具体方法。工作面安全高效的通过断层对于提高采出率、缓解采掘接续和采装衔接紧张的局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工作面概况、工作面布置、含水层分析等方面,论述了在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薄基岩区防止溃水溃沙的技术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帮助集团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对各矿采掘工作面动态信息业务的全面整合和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保证数据的规范、准确,煤矿采掘工作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矿井概貌、一通三防、采面接替情况、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业务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实现集团业务管理部门间信息的高度共享。极大地降低了手工操作的重复程度,同时由于信息的高度共享,使得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些辅助决策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煤矿采掘工作面动态信息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8.
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灾害愈发严重,严重制约井下的安全高效生产和人员安全,因此如何进行有效地采前冲击危险区域的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基于现场典型冲击地压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了影响工作面冲击危险的主要地质和开采技术因素,并给出了相关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其次,合理确定了工作面采前冲击危险的预评估指标,进而构建了工作面采前冲击危险的三级预评估体系。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各预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工作面采前冲击危险综合评估模型。采用文中提出的冲击危险预评估模型,对崔木煤矿21309工作面进行了采前冲击危险性评估,为现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逐渐转入深部开采,深部采场围岩所处应力环境复杂,冲击地压灾害频发。采煤工作面超前冲击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对于工作面冲击危险防治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矿井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实施监测工作面矿震波形,通过分析工作面超前微震分布特征,确定工作面超前冲击危险区域范围为300m;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制定并实施了超前300m区域"大直径钻孔+煤体爆破+顶板深孔预裂爆破"联合卸压解危方案,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大倾角锯式采煤工作面随首采工作面的不断向上推进,悬顶面积不断增加,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可能发生破坏断裂,使顶板导水裂隙带向上逐渐扩展直至沟通上覆小窑采空区水源和地表水源。同时在水压力的作用下导致煤柱破坏失稳和塑性区增大,降低了煤柱的有效防水高度,增加了沟通水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王立建  樊波  袁俊亮 《内江科技》2013,34(5):141-142
砂岩油藏由于胶结强度不高,地层极易出砂,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生产,必须进行防砂才能正常开发。埕北251C-5井高速水充填防砂工艺是将循环充填工具、防砂筛管等组合的防砂管柱下入井内,使防砂筛管对准油层,选用Carbo陶粒砂,采用高速水充填方式将粒径为0.425~0.85mm的砾石携入出砂地层,将近井地带、炮眼、环空填实,以此达到防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采煤的方式有两种,矿井采煤和露天采煤。矿井采煤工作包括四个过程:(1)采掘,即将煤从煤层上采落下来,一般包括掏槽、打眼放炮和落煤三个步骤;(2)装煤,即将采下的煤装到矿车或其它运输设备上;(3)运搬,即将煤从工作面运送到区平巷或运输大巷,并在那里装入矿车或转到大巷运输机械上,送到井底车场;(4)提升,即将煤从井底车场经过井筒运送到地面上。其它还有通风、排水以及支柱与顶板管理等工作。煤的全部生产过程,从采煤的准备采掘场起,直到采出的煤提升到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5,(18)
为解决低透气煤层抽采效果差,达标所需时间长,影响工作面接替问题,本文介绍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穿层钻孔预抽煤层瓦斯增透综合技术,为实现对低透气性突出危险煤层快速消突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郭路 《中国科技纵横》2014,(14):208-208
在煤矿开采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采掘工作面的接替频繁,再加上矿井的集中生产等因素,使得很多矿井的采区内区段回采多数采用调采布置的方式,这就在使得采掘工作面形成了很多的“孤岛”工作面,这就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带来很多的困难。本文重点论述了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强化支护巷道顶板、对顶板压力的压力进行控制,强化两帮技术,卸压槽的开挖,以及加速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东荣三矿东十采区位于井田的东北部,最浅部也为测区东部的煤层露头,标高为-195m左右,最深处为测区西南部,标高为-760m左右,集团公司根据此研究结果,进行了三机订货,并首采装备在东十采区三片工作面。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通过落差2.0m以上断层3道,表现力较好的适应复杂地质构造的能力;回采高度由2.8m推进到3.6m,在局部1.9m的压薄区域也表现出良好的回采特性。  相似文献   

16.
崔家沟煤矿2207综放工作面收尾采煤在推进剩余22米时遇地质应力集中区,片帮冒顶相当严重,致使工作面推进困难,几乎停滞。在采用马丽散N注浆加固后,工作面顺利推至停采线,并形成安全稳定的回撤通道,为采面的顺利回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浅谈煤矸碴混凝墙在中厚煤层沿空留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空留巷就是在上区段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将运输平巷保存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开采时作为回风平巷应用。其目的是使一条巷道可以得到两次应用。这种方式一般称为“巷道二次利用”,“一巷两用”等等。沿空留巷的主要优点是下区段回采时可少掘进一条巷道,从而大大降低巷道掘进率,有利于上、下区段按正常顺序连续开采,有利于矿井生产集中化和改善采掘接替关系。但是沿空留巷的最大缺点是:留下的巷道要先后经受两次采动影响,其中一次采动时工作面后方出现的强烈矿压对巷道影响尤为重要,使巷道很难维护。因此,为了顺利地应用沿空留巷,并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其应用范围,首先要根据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开滦集团东欢坨矿由于2288工作面煤水量很大,水流速度快,而单靠2288泄水巷的沉淀作用,煤水分离效果很不理想;沉淀池的煤泥主要靠人力清理,效率较低。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面产量。如何增强泄水巷煤水分离能力,提高沉淀池清挖效率,进而提高采面产量,在生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2288泄水巷煤水分离系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具体介绍俯采大水工作面煤水分离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国留 《科技风》2014,(13):18-18
在煤矿综采工作面停采之后最为重要的工作便是做好顶板管理工作。顶板管理工作的管理质量是和停采时工作面顶板的实际支护质量以及停采线的选择有着直接关系的。所以,必须通过慎重的考虑来进行停采线位置的确定,并且煤矿停采时的工作面板支护的方式和强度,都会对以后的撤架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支护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煤矿更好的做好顶板支护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地质角度,通过对煤层厚度、分岔层间距、周边采掘情况、地质构造、可采储量五个方面的分析,论证了12#层307盘区8702工作面的可采性。对本矿采掘衔接和能源挖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