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阐释儒家学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荐《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马汝军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以修己治人为宗旨的学说。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修己和安人之道为基本内容的学说,标志着儒学的诞生。战国时期,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修己安人之道,被置于性与天...  相似文献   

2.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2006,26(6):347-350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之《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有功于《大学》、《中庸》甚巨.但其中之曲解误说,亦所在多有,而今之学人则多有不知.指纠其曲解误说,对于正确理解《大学》、《中庸》原文、正确认识早期儒学及程朱理学,乃至端正学风,减少人云亦云,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雪梅  梁严冰 《历史档案》2007,1(3):105-1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16年2月,易白沙发表《孔子评议》一文,认为“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1,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站出来批判孔子及其儒学的人。稍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纷纷撰文,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1917年  相似文献   

5.
儒学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心理构成。儒学经典流布之广、持续之久和凝聚力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诚如《中庸》描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历史表明,汉代以后,儒学为中国为东亚地区的国家普遍所崇仰。至今儒学经典还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维护社会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仍是不可或缺的。质言之,推广和普及儒学经典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陈微 《图书馆》2017,(9):44-48
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的楹联,将宋代以来的儒学发展隐括为"濂溪一脉""吾道南来""大江东去"三个阶段,从儒学文献的角度而言,可以将这三个阶段的学派源流著作统称为"道南文献"。"道南文献"有《道南录》《道南渊源录》《道南一脉》等共约80余种400余卷,主要可分为四类:濂溪学相关著作;《伊洛渊源录》及续作;以"道南"命名的著作;概述道统、学统类著作。"道南文献"的道统谱系以濂学为"元创",以濂洛关闽为"正脉",概述圣学"统宗",意在梳理宋代以来儒学的传承脉络,确立儒学正统、理学正宗。  相似文献   

7.
《出版视野》2010,(2):40-40
经部——儒学经典 重要书目如: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札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相似文献   

8.
魏晋儒学新论——以王肃和"王学"为讨论的中心郝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魏晋儒学新论——以王肃和"王学"为讨论的中心》(以下简称《新论》)是魏晋儒学研究领域里一部富有特色的新著。该书采用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视角,基于史学的方法,选取王肃这一穿针引线式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我国具有非常高的声誉,许多篇目还被编入学校教材,由《新理学》作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是我国新儒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0.
《稽古绪论》的撰写目的是要阐发儒学思想,发表历史评论,同时也矫正士风、垂鉴当世。书中的儒学思想以“圣人”为核心,侧重在传统儒学和宋代理学命题,如“圣贤气象”“五殊二实、二本则一”“风月无边”等,其史论也以关涉儒学思想的历史人物、事件为主,见解新锐。这些论述,对于深化传统儒学命题、深入认识历史,都有明显的借鉴、启迪价值。赵时春的学术具有明代学术的普遍特点,他不训释字词,不考辨概念,而是一味地义理演绎和历史评论;同时,因擅长于文章创作,所以,《稽古绪论》中也体现出纵横不羁的文笔。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16):68-68
★《论语今读》 李泽厚 三联书店 2004年3月 定价:38.6元 本书为著名哲学家李泽厚 上个世纪90年代客居美国时 所作。儒学在构筑汉族文化心 理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 书从考察《论语》的成书入手,进而分析《论语》一书所反映的价值观,从今人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这本儒学集大成之作。★《一路走来一路读》林达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 定价:31.9元 在“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和《带一本书去巴黎》畅销之后,林达又新推出一本关于美国和欧洲  相似文献   

12.
祝丽 《中国图书评论》2011,(10):120-121
中国孔子基金会策划并组织编写的《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已经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儒风华雨润异域》作为七卷丛书之一,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儒学昔日惠及邻邦、远播海外、引领世风的画卷。《儒风华雨润异域》提领脉络式地回溯了儒学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的历史,向读者说明了一个道理,儒学的复兴是儒家文化内在包容性和普世性的必然要求,儒学的未来命运必须从世界范围内文明交融激荡的角度去审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张毅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近年来的学术界,颇兴域外汉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之风,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流传海外的现代新儒学,即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儒家思想的新展开。对传统儒学和现代新儒  相似文献   

14.
刘澍涛 《今传媒》2006,(8):59-60
关学是以地域命名的一个学术派别,顾名思义就是“关中之学”。狭义上来说关学专指张载之学,从广义上来说,张载以后的关中儒学(以理学为主要形态)均可以称为关学。关学在张载建立之时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气本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以注重气节、主张“躬行礼教为本”的关学学风,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与强调心性净化的心学在关学中有机融合。儒学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关学作为儒学的一个学派,继承了儒学的大部分价值观念,但是也与传统的儒学存在区别。笔者认为,关学与传统儒学相比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崇尚气节,为儒家之隐者;二…  相似文献   

15.
丛书的起源     
丛书之名,起于唐宋,但丛书之实源于何时?学者一般认为宋人俞鼎孙《儒学警语》、左圭《百川学海》为近世丛书之源(参见《中国丛书综录·前言》)。笔者认为这是不确切的。丛书之实,早在六朝已具。丛书成编,实乃"统群书为一书"(叶德辉语),而冠以总名,总名下的每一部书又独立成部。根据这个原则,六朝时期出现的丛钞众书为一编,实开丛书之先河。如《隋书·经籍志》载葛洪有《史记钞》十四卷,《汉书钞》三十卷,《后汉书钞》三十卷,这三种书虽为节录原书,但合钞在一起,近似于后世的丛书。《隋志》又著录《三仓》三卷。《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存第一部综合性丛书《儒学警悟》,为南宋俞鼎孙、俞经兄弟所辑,是书为七集四十卷,所收书为宋人著述六种四十一卷,内容多为记载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前言》(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及1981年该书《重印前言》(载上海《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1期),均称:《儒学警悟》一书“辑成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内称得上专门之学的,首推“选学”一目。《旧唐书·儒学上·曹宪传》曰:“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可见自唐代起,“选学”即趋兴旺发达。自唐末采用木版刻书之后,《文选》的传播渐以刻本为主流。如果敦煌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献至今未被发现,世上怕已难以见到《文选》在各种版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本子流传。宋代先后刻出李善注、五臣注等数种本子,后来又有人将之合编而有所谓六臣注或六家本之说。但唐代享誉一时的公孙罗注等等,却…  相似文献   

18.
黄玉顺先生于2004年正式提出“生活儒学”。所谓“生活儒学”,是作者创构的一种儒学理论,倡导儒学“面向生活”。“生活儒学”作为一种当代儒学形态,意在发掘儒学蕴含的某些能够穿越时空、超越历史与地域的观念,使儒学能够真正有效地切入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而于2017年12月出版的《走向生活儒学》一书是黄玉顺先生1998年至2004年间的学术论文的结集。之所以命名为“走向生活儒学”,是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作者酝酿“生活儒学”理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唐元 《兰台世界》2016,(3):117-118
西汉的冀州和幽州,相当于后世的河北区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地区,涌现了《毛诗故训传》、《韩诗外传》和《春秋繁露》三部儒学史上的杰作。三部作品的成功因素中,文体革新是重要环节,《毛诗故训传》对"故"、"训"、"传"三种文体的融合,《韩诗外传》和《春秋繁露》对"外传"和"论说"类解经文体的典范式呈现,展示出西汉河北地区儒家学者的学术活力和发展眼光。  相似文献   

20.
著名先儒学者李翱以振兴儒学为自己的追求,在研究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佛学和道学的内涵,创作出著名的《复性书》,一共含有三篇内容。其著名的思想"去情复性",深远地影响着后世宋明理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