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铁工具和牛用于生产,标志着春秋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生产力不仅摧促着新社会制度的产生,“新的生产力同样是军事上每一件新的成就的前提。”立国于西周,强盛于春秋的楚国,其军队便是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起来的一支坚锐部队。一、战车及其种类  相似文献   

2.
在王纲解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楚国曾依其强大的军事威势,一度称霸中原,左右政局,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弄明这时的楚军建制,就其兵种和编制作一些探讨。一、楚军兵种春秋时期,楚国地处江汉地区,北有中原诸国为敌,东南有吴国侵扰,前者长于传统的车战,后者则利在“舟师”。为适应车战和舟战的需要,楚国先后组建了一支以战车为主要装备的车战部队,和一支以“舟”为作战工具的“舟师”,即水兵部队。  相似文献   

3.
军法无情     
军队作为国家机器,其运转的顺畅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决定着国政的兴衰,尤其是在军事斗争成为国家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的冷兵器时代,更是如此。息息相关的直接密切程度,可以用“牵一发动全身”来表述,所以有几句老话传至今日仍令人们耳熟能详:“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军法无情”。在古代所有军事家的著述和故事中,似乎都会找到在其治军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服从命令”的“条例”。“孙武子练女兵”的故事就极具代表性。中国古代兵书的另一重要经典《司马法》的作者田穰苴,同样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被记录在《史记·司马穰苴…  相似文献   

4.
秦军法述论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秦军法的起源、内容、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宋的俘虏军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成文法规,另一种是皇帝、统军将领在军事行动时颁布的诏令或口头命令,二者都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北宋俘虏军法规定,宋军依法抓获俘虏会得到钱物或官职等奖赏,不按照规定抓俘虏或私自处置俘虏则会受到处罚。北宋俘虏军法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五代时期军纪败坏的情况,对于维护宋军纪律、提高宋军作战的积极性、保障俘虏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代军法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军法,承上启下,源远流长,在我国军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深入研究汉代军法,不仅对了解当时军队建设、认识军法与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关系至为重要,而且对我们掌握历代军法的发展演变也将有所裨益。但是,有关汉代军法的文献记录多被散失。前人尽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搜辑工作,然仍有遗漏。因此,这里拟从前“四史”中的一些片断和陆续出土的简牍资料,就汉代军法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谈些看法。谬误之处,有望方家赐教。一、军法的内涵和本质“军法”一词,早见于《周礼》等先秦诸子。更常见于秦汉之后的文献记载。《史记·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的赋诗和引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诗和引诗,是春秋时期对于诗三百社会应用的两种方式。春秋末年吴楚柏举之战,申包胥哭于秦庭,乞兵救楚,秦哀公赋《无衣》,这叫赋诗;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不君,士季进谏,称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又称诗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大雅·丞民》),这些叫做引诗。赋诗要合乐歌唱,或由赋诗人自唱,或点请乐工代唱。而引诗不唱,夹杂在语言中称述,有如我们今天谈话中的引经据典。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列国分立,军事上的战争频繁,经济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国的城市也随之兴盛起来,不仅数量日益增多,而且规模也日趋宏伟。 《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战国时期的儒生根据东周王城等城市的情况,加工设计出来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自古及今受到不少人的批语认为马谡罪不致死,被杀得冤枉,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马谡在街亭战役中丧众失地,违反上级的部署,不听部下的正确建议,兵败后又畏罪潜逃;按照三国的军法,他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三项死罪,诸葛亮对他处以死刑完全是合情合法的。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的史官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修养。首先,春秋史官精于天文历法,擅长各种形式的占卜,熟悉交通神人的规程。其次,春秋史官广泛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熟悉各种行政规范,又能洞察政治兴衰。其三,春秋史官精通文字学,熟悉历史典籍,掌握各种历史知识,能够利用特殊“书法”进行历史记载,以捍卫周礼。最后,春秋史官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春秋左传》中比较完备地保留了春秋时期的大量战争史实。这些翔实的战争记录显示,春秋时期频繁复杂、充满残酷杀戮的战争中却有着一整套与后世迥然不同的战争礼。这些战争礼不仅折射出当时战争不同于后世战争的温情与体恤,而且反映了人们尊王、从礼、敬德、重仁等思想。两千多年前中国战争的原始状况借助于战争礼得以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12.
春秋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真正有条件进行旅游活动的人很少,旅游的形式也较单一,主要以帝王的巡狩为主。到了春秋时期,旅游就不再是帝王们的专利,旅游的社会性逐渐加强,旅游者数量大增,旅游活动的内容也趋于丰富多彩。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不仅有诸侯、卿、大夫、士,还有学者、商人、行人,甚至连“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的庶民也加入了旅游行列。旅游的内容不仅有诸侯的巡行、游猎,还出现了观鱼、观乐、采风等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旅游。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旅游已具备了多层次、多方面、个人旅游与团体旅游相呼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西周是奴隶社会 ,战国是封建社会 ,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相对西周有所变化 ,与战国时期又有所不同 ,既有奴隶社会的因素 ,又有封建社会的因素 ,属于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父权制家族刘翠萍西周、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父权制家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时代。人口的增加与土地的开垦即生产力的提高,是父权制家族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由父权制大家族行化出父权制小家族,是父权制家族发展的轨迹;个体家庭的出现则是父权制家族结束的标...  相似文献   

15.
<正>尊贤,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新风气,它是作为西周“亲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但仍然受“亲亲”观念的约束。《商君书·开塞》有一段以历史的进化观来阐述“世事变而行道异”的理论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所谓“亲亲而爱私”  相似文献   

16.
17.
春秋时期,国君们与世卿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逐渐失势的国君利用各种力量与强势的世卿抗衡,嬖臣是国君为了维护君权所依赖的重要力量之一。嬖臣的出身来源比较复杂,社会地位较低,依附于君主。他们的出现,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松动乃至混乱的结果,也是下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表现。嬖臣自身的局限性和国君力量的孱弱,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今山东曲阜、湖北钟祥等地相继发现了春秋时期的炼铜、铸铜遗址。根据古代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可初步认定在春秋时,某些卿大夫的采邑与这些遗址的所在地可能位于同一区域内,那么由此可推断春秋时期这些采邑中可能存在着炼铜业或铸铜业。这有助于扩大对春秋时期采邑经济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晋国的采邑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国的世卿大族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为数最多,其采邑数量也大大超过其它各国。本文通过对郤氏、范氏、赵氏三家采邑发展与家族兴衰的分析,认为晋国采邑制度的特点在于:一是采邑的归属变化频繁;二是一族多邑和一人多邑的现象十分普遍。而采邑的得失无常、频繁易主,是造成晋国卿大夫氏族称谓纷繁复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霸主迭起,周王权力受极大的挑战。鲁国夹在大国和周王室之间,不知所从。本文通过对春秋时期的周王遣使聘鲁、鲁君朝王聘周等外交现象分析,发现随着周王室衰微,霸主国攫取了周天子部分权力,会盟诸侯。鲁国由朝觐周天子到依附霸主国在夹缝中求生存,周、鲁之间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