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锐 《青年记者》2007,(18):45-46
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坏孩子",他们整天不务正业,惹是生非,给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他们群体的状况究竟怎样?这些孩子们之间、他们与他们的群体之间又是如何连接并实现协作的呢?为此,我们以温州市青少年小群体为例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飞速发展和小众传播不断进行有益尝试的时代,“小圈子”在网络上悄然产生。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小圈子流行现象之介绍,利用传播学关于小群体传播相关理论,进一步剖析网络小圈子形成之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莉 《历史档案》2001,(1):79-84
中国秘密帮会组织,产生于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早期的帮会组织,作为底层社会中新生的群体,尽管组织状况还很不完备,但它不仅符合广大基层民众的社会心理需求,而且采取与民俗信仰一致的歃血誓盟的结拜形式,具有逐步适应秘密活动的组织特点,所以很快即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清儒"五服"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制服原则、义例原则、殇服推演诸方面,展示其中所蕴含的民俗学阐释内涵,从一个侧面体现传统经学"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参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拳文试图从清儒“五服”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制服原则、义例原则、殇服推演诸方面,展示其中所蕴含的民俗学阐释内涵,从一个侧面体现传统经学“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参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2008,(4):95-99
美国民俗学有学院派、公众民俗学和流行民俗三大分支或取向。学院派重视传统艺术,对过去的生活怀有浪漫的想法,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公众民俗学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在美国,从事公众民俗的人服务于政府部门的不同机构或者非政府组织;在当代社会,许多传统的民俗被重新创造,成为流行的民俗,从事流行民俗的实践者或研究者的组织相对松散。  相似文献   

7.
如今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困境,脱离社会缺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其衰败的主要原因。民俗学必须自我反思,提高学科独立性与理论自主性,把民俗定位为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资源和为精英创造民众认同的文化精华,让民俗学在国家与地域认同,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促进以及地方风俗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开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的研究,是现代民俗学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支撑这种开拓的理论资源,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俗思想和实践中获取。民俗学的中国话语可以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建立起来。这样中国民俗学可以对于世界民俗学起到拯救和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民俗学不止一种。在众多民俗学中,"日本民俗学"是怎样形成又是怎样发展至今,今后的"日本民俗学",或者用更普遍的说法——"民俗学"究竟应当以怎样一种方式存在,是本论所关心的内容。在全球化语境下,民俗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不可抗拒的全球化浪潮汹涌来袭的今天,居住在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们应当如何面对和接受,并在这股浪潮中生存下去。这种生存的智慧在民俗中又是怎样体现的。是民俗学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组织形态经过了"原初共同体——现代性社会——现代共同体"的历程。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共同体与更大的社会之间需要形成长期有机联动,现代共同体必须与社会实现功能互补。在此过程中,媒体扮演着"跨海大桥"的角色,实现了它的联动作用,协调着人的双面性冲突。  相似文献   

10.
李牧 《文化遗产》2023,(1):109-119
“地方性”是北美民俗学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概念,贯穿了其历史全过程。“历史-地理”学派、区域民俗、城市民俗,以及跨境/跨文化的民俗传播和虚拟社区中的民间话语呈现等,便是“地方性”问题的具体表征。通过对北美民俗学界有关“地方性”问题的知识学梳理,将启迪中国民俗学界进一步认识当代语境下“全球性”和“地方性”之间的张力,并以此理解“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遗保护相关政策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艾伟  王文婷 《文化遗产》2015,(3):1-4,157
在美国,"本真性"这一概念是一个精致而复杂的建构,是民俗工作和文化自身中定义合法性的核心。假定"本真性"是民俗学理性研究数十载的成果以及学术推论,它也可被视作一些民俗学者及其拥护者发明和部署的一种策略,以便将物质素材、社区和与中产阶级的精致性、政治意识形态、商业实体和大众传播机制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行恰当的定位。和直观的或"自然的"不同,本真性本身是人为制造的。尽管这一概念符合一些学者和活动家的需要,但是当被僵化地使用时,本真性也对功能性的概念提出质疑,即传统行为实际上如何为个人和社区服务。在美国语境中,什么是"本真性"明确和暗含的标识?美国的本真性概念是否太过狭隘和条框化?在面对21世纪的文化保护与实践问题时,在全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识有一种共识时,美国民俗学者是否能够或者是否应该找到办法调整本真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像大部分学者一样,民俗学者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了解自己的学科历史,一方面是自身的阅读,另一方面是源自研究型训练和专业互动的共识。民俗学科历史被快捷梳理,高度偶然随机的过程逐渐被普遍认可为历史的必然性。本文是一个检验计算机方法在思想史研究中应用大型项目的初步报告,我们对运用主题建模方式去理解某一领域中的主题及范式的兴衰进行了探究。我们使用期刊数据库的研究数据应用程序接口访问了源自三份民俗研究期刊(美国民俗学刊,西部民俗,民俗研究)的6778篇文章的内容,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建模形式,描述了125年间的学术作品的50种不同主题。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在我们学科中著名的"转向表演研究"现象。  相似文献   

13.
岩本通弥  王晓葵 《文化遗产》2010,(4):109-115,158
"记忆"是最近20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作为以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为研究对象,以访谈记录为主要方法的民俗学,记忆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将记忆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不但为我们分析民间传承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够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为民俗学重新成为"当下之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黄立群 《新闻世界》2010,(10):137-138
本文论述了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演艺民俗,并从演艺民俗产业现状分析出发,提出了演艺民俗的市场定位及营销途径等一些切实可行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宋奇  李智 《现代传播》2022,(12):56-64+88
梳理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理论发现,共同体是多元主体经由契约和身份认同所形成的,需要公共性作为支撑。托克维尔指出,公共性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实现的,社会组织是主要行动者。故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国际传播不能重复霸权性的老路,而要通过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来进行国际公共传播。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国际公共传播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有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值得国际传播实践和研究重视的新兴领域。  相似文献   

16.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档案知识观理论取向,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以后保管模式为代表的理论成果和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认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范式在国内已经形成,其具有重视档案资源的组织开发和档案知识服务以及档案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等特征,未来该理论范式将向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和智慧管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社会记忆的概念入手进行,指出当前理论界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档案记忆说"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对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阐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凯瑟琳·扬虽然提出了"身体民俗"的概念,但并未对身体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建构。中国古代典籍中富含身体民俗的记录与书写资料,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江绍原、黄石等曾利用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身体民俗的研究,当代民俗学者刘铁梁、彭牧等又结合中国的学术传统,从对民俗主体的关注出发,提出了民俗学乃身体感受之学等理论观点,为身体民俗学这一学科分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作为研究与身体相关的民俗事象并关注身体参与民俗文化建构过程的学科领域,身体民俗学特别注重田野调查过程中主客体双方的身体参与、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除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常用方法之外,个人叙事和虚拟民族志对于身体民俗研究而言也是极为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