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对于活态传承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非遗保存的本真性与发展演变之间的冲突问题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首先在于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保存文化基因与保持文化传统生命活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同时需要认识非遗保护行为产生的"原生态"与"非遗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传统文化主体建设的意义;在进入具体保护形态时需要认识活态传承与在当代空间构建传统文化生态壁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婷  李艾琳 《青年记者》2017,(27):85-8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在自然选择法则之下,一些事物难逃消亡的命运,但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充满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宝贵财富长久地保存下去.纪录片作为一种现代艺术载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非遗文化进行保存和记载,从而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事业健康发展.本文以纪录片《海之南》为例,探讨现代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同时针对其中反映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困境,探索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6.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内容丰富翔实,开发利用这一档案信息资源对其活态性传承保护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现状,阐述活态性开发思路与要素,分析滞后问题,提出开发建议。依据民族自觉、转化创新理念,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构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传承人才和研发特色产品,可推进其活态性保护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是全社会、职业院校以及青年一代共同的使命。借助情境学习理论对现代学徒制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进行阐释,使得非遗传承跳出学校视野的藩篱,将工作场所的“共在”学习逐渐交叠于教室的符号学习。学徒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由边缘地位逐步向核心地位发展,最终成为合格的非遗传承人。现代学徒制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可有效促进学生语言习得,积累非遗知识和技能,升华育人精神;也可助力学徒形成职业意识和角色、获得职业支持、推动职业选择和发展;更能实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郑骋 《东南传播》2021,(6):87-90
文章通过集体记忆理论,阐释了传统节庆与依托节庆开展的烟花火龙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春节是文化记忆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的重要栽体.以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民俗为例,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开展烟花火龙民俗活动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推动节庆和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从烧龙——村落塑造的集体记忆;春节——烧龙活态传承的载体;非遗——节庆保育和文化的传承;节庆——赋予非遗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节庆优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以此为其他在节庆举行的非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面花艺术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蕴涵着图腾崇拜、地域文化特征、民风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冲击,面花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困境.本论文以华县花馍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及艺术文化内涵,并结合国内相关艺术产业创新实例探究"互联网+"时代面花艺术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传承和创新的相关举措,力图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有着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新时期图书馆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文章结合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实际,指出地区图书馆在本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地区图书馆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关系,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地区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功能,为促进地域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遗系统化管理制度缺失、协同保护理念欠缺、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工作需统筹规划,考虑非遗资源的互补性,减少保护阻力。政府应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智库建设、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等方面统筹发展,并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也需在市场、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业态化整合,同时对接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既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也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周勇 《兰台内外》2024,(4):40-4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梅州、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充分发挥档案在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客家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深化客家非遗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使非遗成为"活"的文化形态,对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确保非遗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信息化建设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亟待改善的部分.对非遗传承人信息库的建设路径展开研究可以使湖南省非遗以传承人为核心展开保护工作,有助于湖南省非遗的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16.
非遗档案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首先,对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其次,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特性基础上,探讨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知识组织中的适用性;最后,以“华县皮影”非遗档案资源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的知识组织能够揭示非遗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更好地发挥非遗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意义]手工艺类非遗作为最具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研究价值,借助文化基因理论与知识表示方法对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价值进行有效挖掘与彰显,有助于拓展非遗资源的知识组织研究新视角,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创造性应用新模式。[过程/方法 ]应用知识本体理论与技术方法,从领域本体与应用本体角度设计手工艺类非遗知识表达框架,具体构建“物—工艺—基因”三元应用本体模型,并以长沙铜官窑这一代表性手工艺非遗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本体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结果 /结论 ]“物—工艺—基因”三元本体模型运用本体知识表示技术揭示手工艺类非遗的内在发展规律,为传统手工艺的教学传承、手工艺类非遗的抢救性保护以及手工艺产品的再设计与开发提供结构化、标准化的元素素材。  相似文献   

18.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非遗的无形性、活态性、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保护与传承的难度较大。为此,可以借助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记录方法,将活态的非遗固化至一定的载体,形成非遗信息资源,进而通过整理、保管等措施为日后提供利用,即非遗档案式保护[1]。201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  相似文献   

20.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前,时代更替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备的非物质性、文化性及民俗性特点疏离日常生活,脱节现代社会,地理区域零星,传承人老龄化等隐形问题,使其在市场需求下难以维系,面临失传的窘境。非遗文化保护难度大,传统代际传递、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无法真正达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合理数字化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可为我国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播,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