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律能否被信仰的争论中,大多数批评意见并未针对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所面对的问题本身。在阐释西方法律所面对的危机时,伯尔曼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进行回应的,而法律的整体性危机与法律的规范性问题也紧密相连。不同于其他论述法整体性的思想家,伯尔曼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并将法律与宗教做了类比,由此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把握作为整体的法律。伯尔曼以法律信仰来克服整体性问题,用超越性视角来统摄法律的事实与实践,这是将规范性诉诸于信仰的方案。回溯法律整体性危机产生的思想脉络,厘清其中概念间的相互关联,或许有益于澄清"法律信仰"命题在中国语境下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阅读,引发了对法律信仰问题的思考,进而分析在中国语境之下,对法律的信仰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信仰构筑民族的精神依赖,法律保障公民的人世周全。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首先明确其内涵,然后具体讨论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引入到当今人们的法律信仰当中,以解决我国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加快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实现现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振兴。  相似文献   

3.
通过增加宗教的社会性和法律的神圣性因素,伯尔曼把法律与宗教联结起来。法律与宗教在欧洲的结合,不仅有着现实的、研究方法的原因,还有着更深的历史、文化基础。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相互影响,在观念上相互依赖——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国亦应以理性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重新界定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者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法律精神应有的一种理性的法律情感,其最终的目标在于创制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保证其实现。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这一概念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的。既然法律信仰来自于西方,那么,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来说,法律信仰就不具有社会本土性。本文结合法律信仰自身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对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形进行了详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论证法律信仰在中国是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伯尔曼法律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尔曼认为,法律不仅是一种公正地制定和适用规则的事业,而且也包括投票选举、发布命令、任命官吏和宣布判决等立法、司法,行政的管理方式与分配权利和义务,解决冲突和创造合作渠道的过程,法律不仅属于上层建筑,也属于物质基础;法律不仅是统治阶段意志和体现和实行阶段统治的工具,也是民间需要的反映和防止统治阶段专断的武器,法律的发展不是单纯渐变式的演进,而是演进与革命交替进行,西方法律传统正是在11-12世纪的教皇革命中逐渐形成的,西方法律与宗教关系十分密切,其督教和世俗宗教极大地影响着法律,法律也与宗教始终有着相通相同的地方,伯尔曼的这些思想,有的极富洞见,有的颇有启发性,有的则显色失当,但不管怎样,它们都这我们展示了西方学都的一种法律观,值得认真借鉴,汲取和深思。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中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上要障碍之—。然而,中国的法律信仰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内涵,本文在对二者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法律信仰的实质。并通过对我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公众法律信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8.
伯尔曼的名著《法律与革命》以宗教信仰为总的出发点和基石,论述了基督教教皇革命对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通过探求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得以建立的精神本质来为现代西方法律传统所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之道。这一独特的视角及使此书在西方法律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和借鉴。但作者强烈的宗教倾向也导致该书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界人士郑重提出了"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并逐渐为社会公众所熟知,接受.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敬畏.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形成和发展有其自然演变过程,但同时也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至关重要.因此,探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有效地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伯尔曼将法律与资本等同,他说法律调整本身就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根据伯尔曼的提法,笔者大胆提出“法律资本”这个词,意指法律调整本身实践的社会效应。法兰克王国处在马克布洛赫提出的“第一阶段的封建时期”,这时的法律作为资本,还处在积累阶段。“法律资本”的运用是在马克布洛赫提出的“第二阶段的封建时期”开始的。其中,“第一阶段的封建时期”日耳曼习惯法的积累,在“第二阶段的封建时期”法律资本的运用方面,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东方与西方的法律传统是否有类似之处?包括法律传统在内的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否可能?我们所关注和我们所能论说的一切,其实都是以既有的文化积累为前提,都是古老真理的延续或是前人思想的引中。世人探寻真理的途径却很多。因此才有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文化,才有不同信仰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有精神信念的分享和文化创造的更新。而在近年的中国,对历史沉疴的反思以及与现代世界的融合,使我们发现自身的文化处境实际上与西方日渐相似,这既是更多的对话成为可能,又使体用之争,优劣之争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是过于直接的走向一个相对简单的结论,而是在争论和辩难的途中稍事停留。把伯尔曼的名作《法律与宗教》与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论语》相比较,审视当下,将再一次证明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的法治化是中国法治化的"瓶颈",而农村的法治化的主要障碍就是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入手,对农民法律信仰的培植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对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法律职业教育时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今天,法律不被遵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通病,失业、懒惰、种族冲突、宗教问题、犯罪、毒品、腐败、国家冲突、战争等等冲击着人们的既有价值观。尼采说,上帝死了。伯尔曼却试图在法律与宗教的影响中寻找答案,建立起新的世俗的信仰——法律信仰似乎是人们在新时代的出路。然而究竟法律能否被信仰?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当证人站在法庭上,手抚《圣经》宣誓其所说证言均属实的时候,是什么力量让他说出真正的事实,而这其中宗教又起了什么作用?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哈罗德?J?伯尔曼曾说过:“西方法律体系的基本制度、概念和价值都有其十一、十二世纪的宗教仪式、圣礼以及学说方面的渊源.”同时他还曾说过:“西方法律科学是一种世俗的神学.”因此,在法治完善的过程中,宗教的力量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基督教法律文化构成,其历史贡献以及启示三方面来阐述基督教法律文化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法律精神是国家的主流精神之一。在法治国家里,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坚实屏障。虽然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法律可否被信仰之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法律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革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相通性,应当把对法律的信仰寓于民情的权威之中,以此来塑造国人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19.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于法律信仰的失落仍然是一个严重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危机。文章从对法律信仰的理性思考入手,分析法律信仰与法治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广大民众对法律信仰失落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提出了培养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的形成与法律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成本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法律信仰的形成有利于降低法律成本.法律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人们对法律信仰中所蕴涵的法的公平正义和利益保障精神的感知,使得人们对法律由信任到信赖,乃至信仰;法律信仰的形成降低了立法成本、司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等,最终使得法律成本的降低,有益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