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桢桢 《大观周刊》2012,(37):26-26
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凉山昭觉彝族,长期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20世纪中叶前尚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在长迭千年之久、封闭而传统的社会中,形成了古朴而独特的服饰风貌,成为彝族物质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的图案、纹饰上蕴含的历史、宗教、民俗印迹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了其多种崇拜和万物有灵等观念。本文从材料,内涵,造型,色彩上分析了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新热点的关注,工艺独特的江南女性民俗服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而对江南水乡女性服饰手工艺的研究,体现了中华文化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索,对促进江南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档案库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老虎笙"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老虎笙"进行建档保护,对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老虎笙"建档保护工作存在的优势,针对"老虎笙"档案信息收集、参与主体和建档途径等提出"老虎笙"建档实践思路,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敏 《兰台世界》2013,(25):115-116
本文梳理了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有益于引起人们对苗族服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有益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2010,(4):1-7,157
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首先要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萌发,依赖于特定文化生态的滋养,然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的文化生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破坏。所以,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对其生存的前提,文化生态进行适度的修复和营构。其次,要把握和引导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失去了民众日常生活化嗜好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能再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就必将失去其遗产的活态性和生存基础,沦落为历史"遗存"而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所以,当代如何把握和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又是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话题。最后,要科学面对合理变异中的传统创造。进入城市化的轨道后,文化生态不同了,载体和受众体民众也发生变化,加上历史长河的流淌,时空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必然发生变异。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面对城市时代,社会变迁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变异形成的传统创造——遗产的次生态、衍生态形式——至少与不折不扣的原型已有改变的形态。关键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性的关照: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现代技术的参与,现代的展示手段,现代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发扬的。如此,让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和传播,传统和现代和谐共荣,建设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颜莹 《大观周刊》2012,(27):32-33
昭觉彝族服饰是彝族族文化的载体,其间蕴含着彝族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彝族独特的审美心理、情趣、品味。昭觉彝族服饰种类繁多绚丽多资、异彩纷呈。本文从昭觉彝族服饰的特色,浅谈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镶嵌在彝族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文章调查研究了现存毕摩文献的种类、分布及其文化价值,就如何对其加以抢救、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许飞雪 《大观周刊》2012,(30):34-34
第三届民族艺术节文艺汇演上演彝族专场-《妞牛的色彩》。整个节目以妞牛的成长为主线,将彝族依诺女子的成长以服饰的更换呈现出来。在东方的审美主体来说都是追求服装要有飘逸的感觉,百褶在风中飘动起来犹如东方的折扇。又好像山里樵夫身上披的蓑衣。纹样源于自然,也为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灵感来源。披毡没有多少修饰,质朴、大方。以古老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彝族传统服饰好像是一支待放的花苞,在凉山这片土地上期待被滋养后慢慢地绽放。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益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分析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藏、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等方面探讨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形势则十分严峻,如何加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阐释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础上,探讨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为此类档案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绝、濒危现状的需要,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漳州市文化底蕴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当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加强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在保护实践中既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又要兼顾创新,做好保护工作还要注重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的必要性,阐明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玉祥 《档案》2014,(5):29-32
本文首先从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民俗和传统医药等方面论述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中华文化圈;其次从有利于完整地保护和共享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探讨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优越性;最后从档案馆积极参与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国内合作等角度提出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被逐渐明晰起来的档案工作内容.而严格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最近几年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才正式步人人们视野的.档案工作固有的"记忆守护"功能与社会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潮。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中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的活化石。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新文化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思潮,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抛弃被遗忘,经典的传统文化与新思潮产生了强烈冲击,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渠书院为例,探索在当代文化思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保护措施以及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朱尉  杨珂馨 《报刊之友》2014,(10):169-16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中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的活化石。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新文化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思潮,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抛弃被遗忘,经典的传统文化与新思潮产生了强烈冲击,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渠书院为例,探索在当代文化思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保护措施以及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既是履行自身文化职责,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现状问题、路径模式、发展策略、协作机制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新媒体视域下海南高校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路径,提出了海南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警惕档案机构边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档案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被边缘化。档案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离不开档案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需要档案机构的加入。政府应尽快把档案机构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联动机制,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大合力,必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