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国情怀”是人民对祖国、家乡、民族、家庭的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学素材有很多,笔者试以初中历史“明朝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谢洁 《教育探索》2024,(3):61-66
中国传统“家国同构”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家国同构”观是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背景和血缘政治伦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家国共生、共兴、共存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囊括的“忠孝一体”的伦理实质、“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等思想内容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情感、价值、实践等维度与当代爱国主义情怀契合相通。新时代挖掘“家国同构”观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能够为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固牢其爱国意志提供精神养料,为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的创新转化创造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学科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同时还要求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4.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开始家国情怀影响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实于初中历史课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将其内构成为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现大学生由“学生”到“人才”的角色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家国情怀价值元素,把其传授予大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是教育者实施文化育人的显现,二者在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过程上相契合。文化育人视角下,培育家国情怀的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课程育人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渗透红色文化教育,依托网络媒体,构建家校联动平台,等等。  相似文献   

6.
<正>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国是理想的源泉;家国从久远的“诸侯建国,大夫立家”走来,家是最小国,国由家组成。情怀,是一种感情、一种寄托、一种希望;家国情怀,是个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并推动家国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新时代“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我国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乡土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更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因此,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育新时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正当其时.笔者认为,要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家国一体意识,强化家国认同,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永久奋斗之精神奋进新时代,中小学校就必须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德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当好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引路人,以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养,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统编版高年段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含有家国情怀的诗词佳作,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感悟,以培养、践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包含着两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情怀。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增容、主题文化长廊、专题讲座、网络文化园等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的高度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历史本体之美与家国情怀的内在美高度契合。在中华美学的影响下和深厚文化的浸润滋养下,家国情怀也实现了融合升华。历史学科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勇担使命”的民族复兴重任有着内在统一性,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高中历史教学中美学理论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对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正向影响。本文以家国情怀为视角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化建构,并以审美化建构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建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社会成员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也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保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理应承担起家国情怀培育的责任。文章以高中思想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元的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和反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基于家国情怀培育的教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注入浓厚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理解并感知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引领学生在情境化、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打造德育阵地、优化教学活动、组织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深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认识理解、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根植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引导他们从小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之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但全球化并非一种“去国家化”“去领土化”的全球治理理念,相反,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争夺反而愈加强烈。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彰显民族特质的精神标识。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话语体系下依然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与时代价值。深入发掘家国情怀思想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现代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观念,培塑“修齐治平”的价值追求,平衡修身、齐家与治国三者关系。优化家国情怀培育环境、完善家国情怀培育内容、丰富家国情怀培育载体三维路径设计,有助于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出一体化、常态化的家国情怀培育图式。  相似文献   

15.
郭文良  张文凤 《江苏教育》2024,(9):38-41+45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文化、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为使家国情怀充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教师一要把握家国情怀主线,将其系统性地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二要依循小学生身心特征,分层式、针对性地精选有关家国情怀的教学资源;三要观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家国情怀特色化、创新性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四要延展育人空间,使家国情怀全方位融于小学语文大课堂中。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是对家国共同体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借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等途径,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不负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7.
<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  相似文献   

18.
付玉英 《天津教育》2023,(31):32-33
<正>家国情怀的培育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范畴,是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发源并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展现出新的丰富内涵。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就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提升幼儿对于家的热爱为基础,以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为核心内容,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终极目标,在一日生活中加以引导并逐步形成幼儿爱家、爱乡、爱国相统一的美好情感的过程。从建园之日开始,海颂幼儿园就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开启了“传承家国情怀的童心文化育人”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广博精深,其蕴含着“以德为先”“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等丰富的育人元素,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实现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高校铸魂育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及现实困境,并提出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平 《学周刊C版》2022,(14):112-114
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也是一项关键的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既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文章主要探析了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顺利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