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开展大课间校本课程以来,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增强了,师生、学生间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分析了民间游戏与大课间活动的关系,探索了民间游戏引入大课间的操作程序,对民间游戏在大课间的合理运用进行了初步探析,将传统有趣的民间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大课间活动中,使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好习惯,同时传承民间体育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王浩 《中华武术》2020,(5):10-11
体育大课间是小学教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有着固定的时间安排,对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加强对小学体育基础教育的重视和建设的背景下,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改革。本文将围绕这一内容展开探究,发掘和建立起大课间活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深圳市景莲小学试行课问大活动,学校每天专门安排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彻底放松、休息。但过去我们对课间大活动的目的认识不深刻,不够重视,使课间大活动过多流于形式,爱抓不抓,爱理不理,忽视了实际放松效果,造成学生在课间大活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南京市考棚小学在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中,创编了一些利用废旧汽车轮胎,适宜在课间不同年级学生自我进行活动的课间游戏,这些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以期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锻炼强度不高、锻炼密度不足、活动内容不合理等问题,依据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大课间活动组合的功能及作用,建立了6套运动健身干预方案,研究各套运动健身方案与提高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功效之间的关系。以吉林省体育特色校1 200名中、小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10周的运动健身干预方案教学实验。结果表明,6套干预方案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只有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才能使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6.
大间课体育活动对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在校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因素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试图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深入探索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策略,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娱乐身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为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江苏省常州市提出校本化开发的理念。常州市新桥小学抓住机会迎接挑战,采用"校本化开发,主题性实施"的方式开展大课间活动,丰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受到了全校教生与家长们的普遍欢迎,以及各级领导、专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也给予我们许多思考。为此,本文试图就主题性大课间实施的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况明亮  王辉 《精武》2013,(36):164-165
自国家教育部将大课间活动列入小学课程计划后,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乌鲁木齐市的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为乌鲁木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对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及正确的认识。小学生对具有玩乐性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感兴趣,所以建议学校在大课间多安排游戏类的体育活动。学校基本能保证小学生每天1h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仍然存在忽视体育锻炼、开展形式单调、场地不足等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正>五、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教育性(详见本刊上期杂志)(二)科学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核心追求是通过简单易行、丰富多彩的体能练习、体育游戏、体育运动等提高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健康。因此,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一定要注意选择对于提高学生体能效果更为明显的身体练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负荷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体育运动形式,具有健身性,能有效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促进身体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0.
<正>大课间体育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锻炼,是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为主导的综合性练习,更是一所学校活力与风采的直观呈现。从2001年建校起,学校率先将大课间的时间设定为35分钟,为大课间持续探索提供了时间保障。用“课程观”塑造大课间活动,让这堂“大课”成为师生在校释放活力、调节身心、提升身体素质的黄金时光。一、聚焦大课间活动理念,注重“四个关注”学校大课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以主题式单元设计为主,如,跳绳单元、奔跑单元、灵敏单元、耐力单元等。关注内容设计的持续性,关注活动内容的差异性,关注体育锻炼的合理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展体能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能训练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增强他们的抵抗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然而,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如明确培养目标、分阶段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激发学生兴趣等。通过有效的体能训练,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张子福 《体育风尚》2020,(1):215-215
小学教育虽然简单浅显,但它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今后的学习才会更加的轻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将音乐体育等课程过于忽视,动不动就出现霸课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所以在新课标中,将小学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放在了突出位置。本文从"在大课间活动中给学生灌输正确运动理念""在大课间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课间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讲述了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及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课间大活动是景莲小学专门安排30分钟让学生正常发育和得到彻底放松、休息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过去我们对课间大活动的目的认识不深刻,不够重视,使课间大活动过多流于形式,爱抓不抓,爱理不理,忽视了实际放松效果,造成学生在课间大活动中动作涣散、精神萎靡不振,且组织纪律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与新《课标》视角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方案等进行积极研讨。结果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但目前的现状还存在种种问题,改革势在必行。结论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各方需高度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性,加大时间和经费的投入,切实提升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平度市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厘清了其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创新背景、创新内容以及创新效果;发现其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活动内容更新慢、非体育老师参与度不高、负荷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对策。旨在促进平度市各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持续性发展,为“双减”政策及国家其他文件政策的落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国家教育部于上世纪末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现已在全国不少城乡学校得以蓬勃发展。近两年,我在八省两市检查为贯彻素质教育、摸索使学生每天参与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教育模式近60多所中小学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多则每天课间安排40分钟,少则25分钟,平均达到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总体说来,  相似文献   

17.
自国家教育部于上世纪末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现已在全国不少城乡学校得以蓬勃发展.近两年,我在八省两市检查为贯彻素质教育、摸索使学生每天参与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教育模式近60多所中小学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多则每天课间安排40分钟,少则25分钟,平均达到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一、运动有恒,坚持经常学校是开展冬季长跑活动的主体,可以把冬季长跑活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将冬季长跑活动与体育课、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当天有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的班级,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其余均安排在早操、大课间活  相似文献   

19.
<正>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安排与划分,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尽管我国各地、各校差异较大,许多学校由于经费不足,供大课间活动的场地和器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大课间活动场地的安排与划分,必定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汤建专 《体育世界》2014,(11):125-126
大课间活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传统大课间活动是以课间广播体操的形式进行,这种模式在形式上较为单一,内容重复,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作用不大。而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则提倡增加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突出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得到健身与娱乐,促进其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促进其快乐运动,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