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3个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8 234名大学生的12项体质测试指标的分析比较,发现:目前,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即:中部地区大学生身材高大,体型粗壮,身体素质发展一般。男生肺活量较大,女生较一般。西部地区大学生身材矮小,体型瘦弱,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东部地区大学生身材适中,体型匀称,机能发育良好,身体素质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对长三角地区部分高校20009名学生2011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静态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现象呈增长趋势发展;肺活量体重指数,女生优秀率和达标率与在校时间呈正相关性;耐力素质总体情况不理想,"低分多高分少,且两端极点突起"较明显,男生耐力素质与在校时间呈负相关;男生在速度灵巧类通过率高于女生,各年级呈负增长趋势;柔韧力量素质总体情况较好,男生通过率略好于女生,但及格率与在校时间呈负相关,女生优秀率与在校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可比性原则,运用丈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3630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进行了测试调查,试图对海岛地区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进行比较分析,以提示海岛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体质测试、数理统计、问卷调查、访谈法等了解百色学院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影响桂西地区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环境因素,提出了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为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曹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5):406-407
运用实验法、问卷法、抽样调查法对武汉科技大学390名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体质正常,近一半大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21%的大学生很少锻炼,对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起,我们对某高校体育系武术专业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以了解武术训练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择某高校2000级体育系武术专业学生25名作为观察组,该校非体育类专业,同时亦未参加体育兴趣组的学生25名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全日制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下体质健康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优秀率相对较低,女生相对男生体质相对较好;男生握力体重指数优秀范围的人数较高,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素质良好;女大学生生坐位体前屈优秀率较高,腰部柔韧性素质良好等。  相似文献   

8.
刘刚 《体育世界》2009,(10):19-20
本文由大学生运动猝死事件频频发生出发,联想到当今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并通过文献资料综述和对比实验数据的方法证实,近20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鉴于此,本文作者针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这一体质与健康状况,从学校角度的制约因素出发,进行了综述性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对策探讨,希望能使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不够、不注重良好的锻炼和生活习惯、健康知识以及不良的锻炼环境和不科学的运动方式是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因素。本文从教育和健康促进入手,做好大学生体质健康人群的监测和评估,并进行具体健康指导,以期改善大学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测量法、统计法与文献资料法,对西安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院体育氛围中表现一般,并没有反映出较大的体质优势,与其所修专业的体育方向实不相称。针对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使我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学体育课程教育,即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又要符合培养方案的设计,使之更贴近于社会需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明军 《体育世界》2014,(7):135-136
采用测试法、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对西安体院2008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4年的追踪测试与分析,旨在了解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变化情况和趋势,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及其专业培养方案,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构建大学生体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健身运动处方和常规体育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实验对比,探讨和研究大学生体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和促进大学生健身的科学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依据。本研究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5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两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和常规体育课教学的对比,实验期为1年,以验证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增强、改善学生体质有显著效果,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是实现大学生体质最优化的一种有效可行、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符合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忻州师范学院大一、大二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10周的健康跑实验研究。实验前后应用SCL90心理问卷进行心理分析。结果表明:健康跑使个体躯体化的适应性增强;强迫症状减弱;人际关系逐渐融洽;抑郁的情绪情感有所改变;焦虑的心情有所放松;敌对的思想、情感、行为逐渐减弱;对场所、社交以及人群的恐惧减少。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健康跑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偏执、精神病性等其他症状有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独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景红 《体育科技》2010,31(4):117-120
近年来国内大学体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独立学院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全国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在大学生中是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以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为例,以2007、2008、2009连续三年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所获得的数据为样本,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师园学院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究影响独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这一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干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我校02级大学生与复旦大学02级大学生的体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当前大学生体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形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江川  杨放 《体育学刊》2004,11(5):58-60
通过对广西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2000-2002年在校学生体质形态测试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西南地区15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形态的排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相关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19~22岁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指标应增加“皮脂指标”和“台阶试验”;我国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指标中刺激强度较大的耐力性指标和容易受精神因素和激励因素影响的指标的可靠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喀什师范学院民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总体令人担忧:学生心血管机能良好,但学生身体形态急待改善,有氧耐力还比较薄弱,下肢力量和爆发力严重不足,所有这一切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质特点及发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郧阳医学院为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3380名在校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通过将有效数据与2005年全国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横向比较分析,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揭示医学院校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体质发展的差距,同时通过对2007级大学生连续三年的体质追踪测试,探讨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发展变化的趋势,以期为医学院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俊池 《精武》2014,(36):156-157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体质的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了起来,并且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和差异性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讨论,并且号召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使用干预性措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人们对于学生体质和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希望能够保证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全能型人才。笔者主要是分析学生总体的健康水平的情况以及其存在的主要差异性,其中涉及到地域性和性别等差异指标,并且分析原因并进行干预和指导,加强学生在卫生和保健以及营养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