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教育》2009,(4):64-6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可见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被“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互动教学模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德育在教育中是重于文化知识传承的,但德肯却不能像传授文化知识那样理性化,如果把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当作数学公式一样处理,那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造成学生“有道德知识,但缺乏道德感;有道德观念,但缺乏道德生活体验”。德育不仅仅是某个《思想品德》课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老师的责任。德育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在“应试教育”中,人们往往过多地强调管理和纪律的约束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多地重视外在道德的灌输与强化。较少地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主观需要,造成教育的偏差。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和竞争创新的勇气。因此。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是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激发起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逐渐真正成长起来,而且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面临复杂、多变、快节奏的社会现实。他们也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很多人认识到通过课程和课堂去发展价值和提升品格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和传授是品格建造活动”,“德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每门学科的一部分”。美国的教育者提出课程计划者在编写课程时,教师在教授每一门课时,都要注意以下5个基本要素:(1)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的道德维度中;(2)怎样引导学生深切地考虑道德原则;(3)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事件的精神道德层面,怎样去分析和讨论它;(4)怎样让学生领会故事的寓意,并让他们明白怎样把它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5)怎样在学生中构建道德研讨的技巧,而不仅仅是随便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的矛盾:如果过多地让学生探究学习,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老师讲的过多,又会回到“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将讲述与探究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既提高效率又培养能力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要正确处理“育”与“管”的关系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同志强化了“管”的责任,而淡化了“育”的意识。如学校里学籍、奖惩、纪律、操行考核等管理制度齐全,要求明确,执行严格;实施中,多数同志把“管”当作硬任务,抓得紧,而把“育”当作软任务,忽视了“育”是“管”的目的与前提。如奖惩,奖过罚过就完了,只是完成一种管理程序,忽视了通过奖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对于学生中发生的违纪事件,重视了事后的处理,对事前的宣传引导与后续教育缺乏足够的注意和有力的措施。“管”是手段,也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多地局限于重视学生具体书本知识的学习,即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具体知识的获得.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令而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有客观的看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这种思维的形成,要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前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原因之一是教师的“刚性设计”过多,即对学生的限制过多,如问题只能这样回答,因为那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作业一定要那样做,且做那几道。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弹性设计”的作用。   一、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参上写的、老师心中的答案一致时,老师总是含笑点头,原因是这样老师可以照“案”宣科,十拿九稳;反之,老师则紧蹙眉头。长此以住,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这是彭俊姣老师的为师准则;以舒展的心灵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这是彭三老师的治班理念;只要用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面前一定会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这是彭老师耕耘的信念。“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把教育工作当作给学生点燃道德之灯的事业;把教育过程当作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这是彭老师值坚持的教育理念。彭老师非常注重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妊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