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领悟     
转眼间我步入教坛已有八年了。回想八年的从教生涯,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事,它就像美丽的贝壳镶嵌在我记忆的沙滩上。那是我任教的第一年。我所教的班里有一个男孩子纪律十分散漫。他有一个最让我挠头的毛病就是课间总爱到校外买零食。我找他谈过几次,他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便派学生监督他,如果发现他课下再要去买零食就拦住他,让他来找我。这一天,几个学生拽着他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他又去买吃的,我们不让他去,他说他没吃早点。”我本想批评他,可正要开教师会,就拿出自己昨天刚买的蛋糕塞在他手里两块,说:“你先拿去吃吧,回…  相似文献   

2.
冼洁丽 《中学文科》2009,(2):131-132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他往东他就偏偏往西.”“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曾听过一位家长伤心地说:“我的儿子学习很不用功,我痛骂了他一顿,他当时并没有过激的言行,谁知道他为此出走了一个星期,把我们家长急坏了,现在都不敢说他啦,我真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这些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今天一走进178班教室,就发现坐第二排的佳冉趴在桌子上,我猜想她肯定是遇到什么事情了,但考虑到自己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没有问她为什么。后来我让学生完成自学预习任务时,看到她前面的女孩子转过去好像是安慰她,于是我就过去问是怎么回事。这时前面的王翰说:“老师,她给了亮亮一个纸条,贾凡就说是写情书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坐那边的贾凡就大声地嚷嚷:“王翰,你不要瞎说,我没有说,不管你的事。”他的情绪特别激动,我能感觉到在这件事情中他肯定有责任,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造成了一定的后果,现在是急于自己开脱。但考虑到青春期的他们有时候会特别叛逆,所以我没有当堂批评他,我决定课后调查清楚了再说。  相似文献   

4.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学生有一叠公文纸,很奇怪,走上前去却发现这上面反反复复地出现了两栏: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我就问这个学生。她说:“这个是我爸爸叫我搞的!他要我一定要把每一项作业写上去,然后写好自己计划完成多长时间,再来看我真正完成时的时间。如果提前完成了,就表扬我;如果没完成,就批评我。”  相似文献   

5.
4月20日子魁现象我的住室与2(1)班教室相对。每天清晨,我总爱先扫扫校园活动一下身子。后来发现这班里有个叫子魁的小家伙,八、九岁,长得虎头虎脑的。他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和我抢着扫地。有时候他早早到校,扫完地看着我,显得很得意;有时他竟警告我说:“老师,你不要扫俺这边的!”好象要抗议我剥夺他的劳动权利似的;有时他和几个小伙伴争着捡地面上的纸屑废物,扫这样巴掌大的一块地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一天,我悄悄问:“子魁,这样做老师表扬你吗?”“老师还批评我哩!”他不以为然地回答。啊!原来他是一个考不了一百分的小学生。不过,他已…  相似文献   

6.
孩子们写克隆术,写出来的想法让我很震惊。有一个同学说,他要克隆三个“我”。用一个“我”去招架老师各种各样的作业,这样他就不怕晚上作业做不完了;用一个“我”去听老师各种各样的批评,这样他就不会难受了;用一个“我”去听妈妈念不完的魔咒,这样妈妈再絮絮叨叨干扰  相似文献   

7.
一天,我发现扫床的小笤帚光秃秃的就剩下一个把儿,不用问,准是我那四岁的孙子干的。于是,我把孙子叫到面前很严肃地对他说:“你把好好的一把笤帚祸害成这种模样,我得罚你!”“奶奶,你怎么罚我?”孙子急切地问。我说:“有两个罚法,你选择一个。一个是罚站,一个是罚写字。”“我选择罚站!”孙子毫不犹豫地说。 孙子的选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的本意是让他选择写字,罚站只是吓唬吓唬他。可孙子宁愿被罚站,我该怎么办?如果尊重孙子的选择,违背了我的本意;如果我说“罚站不行,得罚你写字”,那岂不  相似文献   

8.
在检查背诵课文时,前面六名学生熟练而准确,我非常高兴,一一给予表扬,当我叫到第七名学生时,他却结结巴巴,还出现了几个错误。我忍着怒火,示意他坐下后脑子迅速旋转,怎么办呢?如果批评,就必然和前边六名学生形成鲜明对比,肯定会伤其自尊;如果不批评,就不能给以警示......忽然,我灵机一动:何不预支一个表扬给他呢?于是,我说:“这位同学的背诵也非常准确、熟练。”同学们全都露出惊讶的神态,这个刚背诵完的学生更是不自然。我停顿了一下,用眼睛注视着他继续说:“不过,这个表扬是借给你的,希望你明天能还给我。”顿时,班里响起了一片欢笑,他的…  相似文献   

9.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先生教两个学生 ,一个他非常厌恶 ,一个他非常喜欢。一天 ,两个学生都拿着书本睡觉了 ,老先生朝着自己厌恶的学生抽了一巴掌 ,教训说 :“看看你 ,一拿起书本就睡觉 ,你看看人家 ,睡觉了还拿着书本 !”这是一个笑话 ,可是我看了之后 ,怎么也笑不起来。我不知道这位被先生厌恶的学生当时怎么想 ,但我确为他愤愤不平 :这位先生太不公正了 !老先生之所以这样对待学生 ,除开他那师道尊严、偏爱等思想作怪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懂得怎样去批评学生。  批评也和表扬一样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之一 ,也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两个小孙子都在小学读书,一个在三年级,一个在二年级。一天中午,别的孩子都放学回家了,惟独不见上二年级的孙子出来。怎么回事呢?他爸爸到学校去找,原来他正在老师办公室接受班主任的批评呢!经过了解,事情是这样的:他的一个同学不断地偷拿他的铅笔,他回家就跟他妈妈说了此事。他妈妈顺嘴就说了一句:“再拿,你就打他!”果然,这天这个学生又偷拿他的铅笔时,他就把那个同学给打了。老师批评他,他就说:“是我妈妈叫我打他的。”老师听完这话,非常生气:“你父母哪能这样教育孩子呀?。去把你妈妈叫来,我要好好跟她谈谈。…  相似文献   

11.
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批评作为一种评价的手段,反映了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言行或思想的否定。常说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仿佛批评时的态度除了“严肃”便是“严厉”,其实不尽然。一个讲求教育教学艺术的人是善于给“拉着长脸”的批评来点“美容术”的。一、用表扬做“面膜”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逆耳忠言,听者往往是不喜欢的,尤其是小学生,但如果苦药包上糖衣“,逆耳”往往变成“顺耳”,这样更容易被人接受。给批评敷上表扬的面膜,就是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从正面引导他,修正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学苑教育》2012,(20):F0003-F0003
一名学生因为怕麻烦老师,所以总是不敢问问题。这个老师非常细心,经过长时间和学生们的相处,老师终于发现了这个现象,就问他原因。学生说:“老师,很抱歉。您给我的答案我又忘记了。我很想再次请教您,但想到我已经麻烦您许多次了,就不敢再去打扰您了!”老师想了想,对他说:“你先去点一盏油灯。”学生照做了。  相似文献   

13.
徐荣芝 《山东教育》2011,(12):18-19
一天体育活动课上,学生们都在打乒乓球。我也想活动一下,于是走到学生跟前.可他们说已经没有球了。这时,我看到学生森森拿着球站在不远处。就对另一个学生说:“你去借森森的球用一下。”那学生去了,但很快回来说:“老师,他不借。”“你没说是老师用吗?”“说了,他还是不给。”听了学生的述说之后,  相似文献   

14.
我很满意自己的这一做法作文课上,我出示题目:“我发现了……”闫峰同学举手说他有个特殊的发现,可与周围同学说了以后,大家都嘲笑他,他问我能不能和我说。这时,班里已经笑成一片了。我感到很纳闷,便鼓励他说出来。闫峰再三请求我保证不批评他,他才肯说。我保证后,他红着脸说:“我发现男人和女人的生殖器不一样。”全班学生都笑得趴在了桌子上。闫峰的脸也羞得更红了。我稍作调整,便开始顺势引导学生:“人体器官是非常科学、非常严密的,器官无论大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不慎摔了一跤,碰着了头,伤了脑部,如果这一部分脑神经正好是管语…  相似文献   

15.
记得有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就是说,感情是人行动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常得到老师的关注,多与他(她)沟通交流,善于采用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去评价他(她),那么他(她)将会把这份情感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原动力,从而不断进取,努力向上。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感受颇深:善于捕捉学生心理,把握好表扬与批评,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去应对一个个鲜活的、有感情的、有个性的学生。以下是我当班主任期间的几个记忆犹新的教育案例,供老师们探讨、借鉴。“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劳动的……”我刚接这个班没几天。…  相似文献   

16.
常常读到诸如此类的“后进生”转化案例:XX“后进生”,看不到成才的迹象。后来班主任老师发现他画画不错,就把出班级黑板报的事儿交给了他。这件事使他找到了自信,从此像换了一个人,慢慢地该同学各方面都进步了,最后跻身于“优秀者”的行列。与那些扮演“警察”角色,以批评为“武器”的教师相比,这一类教师无疑是高明的,他们能够去努力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激发学生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但笔者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也具备这种才能,教师要不要给他以施展的机会?着意奉送“后进生”的一…  相似文献   

17.
宁晓红 《甘肃教育》2008,(11):13-13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批评一些教育者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了。”我时刻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常用“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来提醒自己,认真思考自己的言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自己,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眼神育儿     
某刊物登载了这样一个教育案例: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正偷偷地玩一只会报时的变形金刚。老师上前一把没收了玩具,并将这个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顿。孩子涨红了脸,朝老师翻着白眼,露出颇为不满的样子。放学时,老师把他留下来,问道:“老师今天课堂上批评你,你好像挺不服气,是吗?”“我当时也很生气。”“你气什么?”老师为孩子的坦率所吸引。“我不敢说。”孩子还在赌气。“没关系,你说出来,如果老师因为你说了还批评你,那就是老师不对。”“你不给我面子。”“那我如何给你面子呢?”老师诚恳地问。“提醒我一下就可以了。”“怎么提醒你呢?”“看我一眼。”看一眼,就能胜过老师严厉的训斥,眼神的威力真  相似文献   

19.
4岁的杰杰非常爱说“对不起”,是个专说“对不起”的小行家。他经常打架,弄伤别人,然而每逢这时他就说“对不起”;如果他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老师批评他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已经向他说了‘对不起’了。”我发现,杰杰已经陷入了欺负伙伴——说“对不起”——再欺负伙伴的一种恶性循环。我通过细心观察、与家长交谈,了解到杰杰是个好胜心强的孩子,平时爱用打人的方式来表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王川老师:刚带一个新生班,仅仅因为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个男生,他就回家对父母说你对他有“偏见”。你说你听了他家长的转述,感到很“冤枉”,因为“上一届学生,即使忍不住动了手,学生对我依然亲近”。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对你“不点名批评”那个男生,我不了解更多的细节,无法做具体评价。读了你的来信,我最想告诉你的是,关键是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