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并且肩负着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人才,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施过程中承担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高校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们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学生们文化素养的培养。红色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将红色文化渗透到高校教育工作当中,具备极大的育人功能与价值。该文针对红色文化内涵以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义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存问题,并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正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本文主要阐述新媒体的基本特征,分析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研究运用新媒体开展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探讨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路径,希望可以为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裕曙  许文芬 《职业圈》2007,(3X):101-102
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造成了价值观体系受侵蚀、媒介素养缺失和道德意识弱化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高校思政工作有疏忽之处.为了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进步,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工作者应以"产品意识"打造集话题性、互动性、吸引力于一体的网络文化产品,以"预警理念"构建集预防性、引导性、控制力于一体的网络应急机制;高校辅导员应以"...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为使我们对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需要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其"不和谐"的症结所在,探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贫困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论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帮助贫困生开展心理自助三方面结合的资助体系,积极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陈光军 《职业圈》2007,(8X):82-8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为使我们对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需要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其“不和谐”的症结所在,探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育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担负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影响创新教育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构成了相互关联的过程体系,五个关键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从机制、环境及经费上提供了支撑基础,在不同层面实践了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微媒体的运用让我们每个人与世界的距离都更近一步。以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对社会也对个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微媒体环境中成长,性格、心理都深受网络影响。如何让大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身才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自我国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凝练而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各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为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及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校培育,进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人才。该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思考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融入意义,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该文通过剖析“新文创”在青年思想品格塑造、文化艺术传承、劳动创新实践中的内在教育逻辑,提出高校应当充分审视新业态文化生产环境下的育人模式,展现更多开放思维与创新实践智慧。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通识教育、艺术美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环节,探索“新文创”发展理念下的“文化—思政—专业—美育—劳动”融通教学教育模式,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技谋业”转向“以人为本”,以期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育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担负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影响创新教育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构成了相互关联的过程体系,五个关键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从机制、环境及经费上提供了支撑基础,在不同层面实践了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求,许多高校将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但受传统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影响,教学评价目标不够明确,效果有待改善.因此,该文针对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政策与环境背景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评...  相似文献   

16.
网络素养作为人的基本素养之一,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网络素养教育的积极开展有力于提高全民素养,净化社会环境。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把网络素养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本文综述了“素养”、“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教育”等研究成果,为我国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以社交媒体、大数据、VR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全面、深入影响当下国际传播格局及未来走向。新形势下,以创新新媒体技术形态,变革国际传播理念,传播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使命的中国国际传播理论探索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纵观2017年,新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建构与全球传播格局,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际传播理念更迭、战略选择,加强中国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校园贷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引发了高校教育者的深层思考。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校园贷制度的监管现状,接着对于法治视域下按照供需发展规律推动的校园贷将长期存在进行合理化分析,之后论述我国大学生应加强综合素养教育问题,并进一步提出高校应采取多层次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2,(1):127-127
丁卫华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撰文指出,新媒体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多元性、交互性、个性化、虚拟性等特点。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不断冲击着人们时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解与认知。面对新挑战,应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和新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该文的核心目标是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在高校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同时应对由此而来的挑战和把握机遇。通过文献综述和对当前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该文揭示了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在教育实施方式、新媒体应用、学生接受度等方面的现状,特别指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内容更新与时代脱节、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积极应用新媒体、制定相关政策与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这些综合策略,不仅可以提升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效果,还能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