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骆驼祥子》是我国经典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程抱一和程艾兰的法译本具有很大影响力。两位译者在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目的语的表达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平衡中都充分发挥着主体作用。翻译过程中的信任和侵入主要是关于文本的选择和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同时,文化差异也促使译者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本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全方位地了解《飘》中斯嘉丽的形象,该文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针对《飘》这部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飘》的创作背景与故事梗概,介绍小说中塑造的斯嘉丽女性形象。其次,阐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斯嘉丽,从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婚姻自由与自主、直接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为了保护庄园艰难创业4个维度,阐述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最后,总结斯嘉丽新女性形象分析得出的启示,深入体会作者在《飘》这部作品中注入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塑造“斯嘉丽”这个女性人物,让读者感受当时社会环境及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易,旨在为今后深入剖析《飘》这部作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译者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翻译不断发展,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常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此时译者应主动适应该翻译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技巧、方法来实现目标语和原语之间的多维度适应选择,即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并且涌现出较多译本。该文以乔治高和邓若虚的两份年代相距较远的译本为研究对象,试探讨不同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对译本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促进了女性对身体话语权的追求,继而推动了两性平等建构的社会阶层的实质性改良。曾获布克文学奖的《逃离》,是爱丽丝·门罗的著名短篇集,其揭示和展现了女性在追求主体自由时的困境。女性主义视角对《逃离》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的中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作品《飞鸟集》有诸多汉语译本,其中以郑振铎译本最为经典,冯唐译本最具特色。本文基于语用顺应理论,探究两个译本在诗学要素处理方面的差异和译者顺应意识突显程度的差异。研究发现:郑振铎顺应意识程度较高,其译本在语义表达、结构转化、意象处理、意境传递等方面的顺应很适切,同时予以相应的语境补缺;而冯唐顺应意识程度较低,个人风格过于突显,未能较好地顺应原作和读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地进行动态顺应选择才可能实现诗歌文本最大限度的语用功能等效,进而彰显并有效传播经典文学语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随着翻译研究和理论不断完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外因来比较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期,融合诸子百家学说,将战国至汉初的思想融会贯通,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淮南子·时则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Word Smith 8.0语料库分析工具对约翰·梅杰译本、翟江月译本、DeepL机器翻译三英译本的语言计量特征进行对比,探究不同译本的译者风格和翻译策略。通过对标准类符、平均词长句长以及高频特色文化词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译本均采取显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其中,约译趋向于使用异化翻译方法,用短句将复杂的文言典籍娓娓道来;翟译趋向于使用长句将文言典籍通俗易懂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DeepL机译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最低且平均句长数值最高,这表明机译在处理复杂文言文本时趋向于字面翻译,以此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和通顺性。  相似文献   

9.
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发行以来,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外译本的关注多聚焦在传统翻译学领域中,总结翻译策略,评析翻译结果。笔者打破常规,尝试用译介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结合德译本中的具体例子,分析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变化以及影响译者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日本平安时代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一向被列为经典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周作人和林文月所译版本,笔者从作者背景、原著选择、译本内容等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让读者在译本选择时有相对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性》是美国知名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代表作,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者从中性人卡尔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段希腊裔祖孙三代的家族史,将性与性别的主题贯穿整部小说,直面乱伦、性别混杂、身份危机等伦理和现实问题。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中的性别理论分析这部作品,围绕性和性别两方面,对人物伦理身份的构建的影响展开讨论,并由此挖掘作者在小说中渗透的浓厚的人文道德关怀和文学教诲。  相似文献   

13.
《盈虚》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左传》,描述了卫庄公(太子蒯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遵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原则,以短篇小说《盈虚》的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等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转换”视角,考察各译本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及其在各维度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研究发现,4个译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选择不适配问题。总体上看,李默默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在语言维和交际维,均能完成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具备较高的翻译品质。但在文化维,由于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生态”并不对应,造成4个译本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的完成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与此同时,各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喜爱。自18世纪以来,《诗经》英译版本陆续出现,扩大了《诗经》的影响范围。其中,英国翻译家理雅各的《诗经》译本影响广泛、独具特色。在《诗经》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笔墨去诠释与复原原文,才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之意。该文以理雅各1871年《诗经》译本为例,以克劳迪显化方式为划分方法,从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性显化3个方面,研究显化在译文中的应用,以期对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唐小璐 《文化学刊》2022,(4):214-217
形象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将“形象”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框架下探究外译过程中的他者形象塑造问题。以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的法译本为例,以形象学为理论框架,可以结合法国主流报刊对《兄弟》法译本的评价情况,从文本层面分析译本如何通过平衡身体叙事、回归女性主体意识以及对“文革”“改革开放”等时代特色形象的构建来对原文本的性别和文化形象进行塑造,从而探析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与中国文化形象塑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对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几种不同身份构建了不同的叙事模式。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解读严歌苓《扶桑》的身份叙事,把握严歌苓对移民文化身份问题的认同,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从生态翻译理论出发,探讨生态翻译理论对于解释方言的适用性。根据自建的《红楼梦》中南京方言中德译本平行语料库,认为方言翻译应注重生态翻译理论提出的多维适应及多维转换。该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统计了译者具体运用了哪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三维的适应性转换并对翻译效果进行分析,从而为方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期促进中华文化外译,传播博大精深的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一、《沙乡年鉴》及其翻译概况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著作《沙乡年鉴》是美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杰出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以其优美的描写、深厚的情感和质朴的理论,在海内外读者群中享有盛名. 作为一本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绿色圣经",从上世纪末开始,《沙乡年鉴》的中文版本层出不穷.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1992年由...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朝鲜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族集团,其身份认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移民小说《弹球盘》,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建构过程,从在日朝鲜人身份危机的产生、身份追寻中的困惑、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三方面分析这一群体无法回归祖国也无法融入新环境,在边缘境地不断挣扎,又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求自我身份回归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